18020248873
手 機:18020248873
座 機:0512-66072662
網 址:m.the-ets.com
地 址:蘇州市高新區滸青路36號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預案版本號:HJYJYA-0
頒布日期:2020年06月
發布單位: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span>
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span>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發布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江蘇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導則》(試行)等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要求,為提高本公司防范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建立緊急情況下的快速、科學、有效地組織事故搶險、救援的應急機制,控制事件的蔓延,減少環境危害,保障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根據本公司的實際情況,制定本預案。
本預案是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緝雀鞑块T實施應急救援工作的法規性文件,用于規范、指導突發環境事故的應急救援行動。本預案2020年X月X日頒布并實施。
簽發人:
日期:
目 錄
1總則
1.1編制目的
1.2編制依據
1.3適用范圍
1.4突發環境事件分級標準
1.5應急預案體系
1.6工作原則
2基本情況
2.1公司基本情況
2.2周邊自然環境概況
2.3周圍環境狀況及環境保護目標
2.4環境質量標準
2.5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簡介
2.6環境風險源基本情況
3環境風險源與環境風險評價
3.1項目主要危險性物質、風險源識別
3.2最大可信事故
3.3風險等級的判定
4現有環境應急能力評估
4.1消防能力
4.2企業現有應急物資能力評估
4.3企業現有應急隊伍能力評估
4.4企業現有風險防范措施不足之處及補充建議
5組織機構及職責
5.1 組織體系
5.2 組織機構組成及職責
6預防與預警
6.1預防措施
6.2預警
6.3預警及措施
6.4報警、通訊聯絡方式
7信息報告與通報
7.1內部報告
7.2信息上報
7.3 信息通報
7.4報告時限和程序
7.5報告方式
7.6事件報告內容
8應急響應與措施
8.1分級響應機制
8.2響應程序
8.3應急措施
8.4應急監測
8.5應急終止
8.6應急終止后的行動
8.7跟蹤環境監測和評估
8.8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銜接
9后期處置
9.1善后處置
9.2保險
10應急培訓和演練
10.1培訓
10.2演練
11獎懲
12保障措施
12.1應急物資、應急設施保障
12.2通訊及信息保障
12.3經費及其它保障
12.4外部保障
13預案的評審、備案、發布和更新
13.1評審
13.2備案
13.3發布
13.4更新
附圖1:公司地理位置圖
附圖2:企業環境風險源平面圖
附圖3:企業周邊水系及敏感保護目標分布圖
附圖4:企業事故污染物內部控制圖
附圖5:風險監控預警及應急監測圖
附圖6:應急救援組織體系圖及聯絡表
附件1:環評及驗收批復
附件2:危險廢物處置合同
附件3:應急監測協議
附件4:安全標準化證書
附件5:營業執照
附件6:公司危廢經營許可證
附件7:應急救援互助協議
附件8:應急處置卡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是我公司為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或由安全事故次生、衍生的各類突發環境事件而制定的應急預案。規范了我公司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機制,提出了我公司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程序和應對措施,完善了我公司和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救援搶險隊伍的銜接和聯動體系,為我公司有效、快速應對環境污染,保障區域環境安全提供科學的應急機制和措施。
為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危害,提高公司環境保護方面人員的應急反應能力,確保迅速有效地處理突發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原因造成的局部或區域環境污染事件,指導和規范突發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以最快的速度發揮最大的效能,將環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預案。
公司編制完成了本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作為公司事故狀態下環境污染應急防范措施的實施依據,切實加強和規范我公司環境風險源的監控和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的措施。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9號)
2、《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主席令第69號)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7修正)
4、《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8修正)
5、《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20修正)
6、《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14修正)
7、《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91號)
8、《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環發[2010]113號)
9、《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環發[2015]4號)
10、《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國務院頒布,2006年1月24日實施)
11、《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務院2006年1月8日)
12、《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6版)
13、《危險化學品名錄》(2019版)
14、《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名錄》(安監總管三〔2011〕95號)
15、《第二批重點監管危險化學品名錄》(安監總管三〔2013〕12號)
16、《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安全措施和應急處置原則的通知》(安監總廳管三〔2011〕142號)
17、《江蘇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導則(試行)》(企業事業單位版)(蘇環辦[2009]161號)
18、《江蘇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蘇政發〔2020〕6號)
19、《關于深入推進環境應急預案規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蘇環辦[2012]221號)
20、《蘇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蘇州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修訂)的通知》(蘇府辦[2016]32號)
21、《關于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的通知》(蘇環辦字[2013]59號)
22、《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蘇州市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等五個應急預案的通知》(蘇府辦〔2020〕59號)
1、《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2、《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
3、《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
4、《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 16297-1996)
5、《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
6、《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T1072-2018)
7、《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 169-2018)
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 18218-2018)
9、《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10)
10、《工作場所化學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2.1-2007)
11、《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GBZ230-2010)
12、《突發性污染事故中危險品檔案庫》
13、《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HJ589-2010)
14、《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
15、《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2013年修訂)
16、《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50160-2008)
17、《危險化學品單位應急救援物資配備要求》(GB30077-2013)
(1)《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2)《江蘇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3)《蘇州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4)《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本預案適用于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緝劝l生的人為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控制和處置,具體包括:
(1)在我公司內廢氣、廢水、固廢(包括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有毒化學品等環境污染和破壞事件;
(2)在貯存、使用和處置過程中因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泄漏、擴散所造成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
(3)廢包裝桶處置過程、危險廢物收集過程產生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
(4)企業生產過程中因生產裝置、污染防治設施、設備等因素發生意外事故造成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
(5)其他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理,不包括生物安全事故和輻射安全事故風險。
(6)本應急預案使用區域為廠區內部所有范圍。
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突發環境事件分為:
1、環境污染事件(即水污染事件、大氣污染事件、噪聲與振動污染事件、固體廢棄物污染事件、危險化學品和廢棄化學品污染事件等);
2、生態環境破壞事件。
根據我公司的生產和原輔料的使用情況判斷,我公司可能發生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為物料泄漏、火災及爆炸。
按照突發環境事件環境影響的范圍、嚴重程度、處置困難度等,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镜耐话l環境事件分為三級。
1、社會級(Ⅰ級)突發環境事件
事件造成對環境的危害大,可能會造成人員傷亡,影響公司正常生產,事故影響超出公司控制范圍,需要外部支援,才能將事件處理。
2、公司級(Ⅱ級)突發環境事件
事件造成對環境的影響不大,沒有造成人員重傷或死亡,事故的有害影響超出車間范圍,但局限在公司的界區之內并且可被遏制和控制在公司區域內,調度本公司內部的人員和物資可以將事件控制在公司范圍內,不影響周圍其他單位的正常工作和人員的生命安全。
3、班組級(Ⅲ級)突發環境事件
事件造成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事故的有害影響局限在各構筑物或作業場所內,利用本車間的人員及物資即可將事件處理,不影響其它車間的正常生產和人員的生命安全。
本預案為綜合環境應急預案,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公司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類型、響應級別及應急處置措施。
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主要由總則、公司基本情況、環境風險源與環境風險評價、環境風險應急能力評估、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及職責、預防與預警、信息報告與通報、應急響應與措施、后期處理、應急培訓和演練、獎懲、保障措施、預案的評審備案發布和更新、應急預案實施和生效時間以及附件、附圖組成。
公司位于蘇州高新區滸青路36號,本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是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下級預案,當突發環境事件級別較低(公司級和班組級)時,啟動本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當突發環境事件級別較高(社會級)時,及時上報滸墅關鎮政府、蘇州高新區政府、生態環境局等政府部門,由政府部門同時啟動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對事態進行緊急控制,并采取措施進行救援。
政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與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在內容上有著互補關系,前者為綱后者為目,前者更注重對于環境風險應急工作的統籌安排,在大方向上指導區域內的環境風險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展開;而后者則更強調具體的突發環境事件的救援與處理。在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理處置過程中,政府應急預案起著指導和協調作用,通過規定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的建立、界定事件等級、給出政府內外各種救援力量的組織與協調、確定政府應急救援物質與設備、指導應急疏散等內容,在更高的層面上為展開應急救援工作提供指南,使得應急救援工作在一定的體系內有條不紊的展開。而企業應急預案則通過提供與突發環境事件相關的各類具體信息、提供各種事件可能原因以及處理措施等指導具體的應急救援行動。政府——企業兩級應急預案通過這種功能上的互補,能充分保障政府和企業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圖見圖1.5-1。
圖1-1 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圖
當公司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時,立即向滸墅關鎮政府、蘇州高新區政府匯報,并與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進行聯動,請求政府部門和外部救援單位的支援,因此公司制定的應急預案應滿足蘇州高新區應急救援工作的基本要求,按照政府部門要求配備足夠的應急物資、定期對預案進行培訓和演練、聘請高新區環保、消防等部門應急指揮人員對公司的應急培訓和演練進行指導,提高自身的應急處置能力;保持與上級部門和救援單位的日常聯系,積極配合或參加蘇州高新區的應急救援培訓與演練工作,為事故的有效救援打下良好基礎。
公司在建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系統及其響應程序時,應本著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方針,貫徹如下原則:
(1)以人為本、減少危害。
切實履行公司管理、監督、協調職能,把保障員工和公眾的生命和健康作為首要任務,調用所需資源,采取必要措施,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預防為主。
對重大環境隱患進行評估、治理,努力減少未遂事件的發生,長抓不懈、防患未然。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常態與非常態結合,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各項準備工作。
(3)統一領導,分級負責。
在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健全應急體制,落實應急職責,實行應急分級管理,充分發揮公司、生產區和裝置區應急機構的作用。
(4)依法規范,加強管理。
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公司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本著對員工和公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強應急管理,使應急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整合資源,協同應對。
整合公司現有應急資源,充分利用社會應急資源,實現組織、資源、信息的有機整合,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質。
利用先進的監視、監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等技術及裝備,充分發揮公司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科技含量和指揮水平,避免發生次生、衍生事故;加強宣傳和培訓教育工作,提高廣大員工自救、互救和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綜合素質。
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境闪⒂?016年10月,位于蘇州高新區滸東化工集中區內(滸青路36號),公司投資總額2998萬元,全廠占地面積10000m2,建筑面積11976.54m2,主要從事廢包裝桶的處置、再生利用,有利于提高蘇州市及周邊地區危險廢物規范處置能力,同時提高工業固廢資源利用率,項目批復產能可達到物理法年清洗整形200L鐵桶18萬只(含噸包裝桶8000只)、破碎清洗200L及200L以下鐵桶4800t、塑料桶4000t。
公司于2017年6月9日取得了《關于對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疚锢矸昵逑凑?00升鐵桶18萬只、破碎清洗200升及200升以下鐵桶4800噸、塑料桶4000噸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意見》,批復編號:蘇新環項[2017]112號,于2012年12月通過了一期驗收,驗收內容為:破碎清洗200升及200升以下鐵桶4800噸、塑料桶4000噸。驗收批文號:蘇環驗[2012]135號。物理法年清洗整形200L鐵桶18萬只(含噸包裝桶8000只)作為二期項目后期建設。
公司于2017年6月21日取得了蘇州高新區環境監察大隊對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編號為:320505-2017-013-M,風險級別為較大風險。
根據《關于印發<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第十二條 企業結合環境應急預案實施情況,至少每三年對環境應急預案進行一次回顧性評估?!惫镜耐话l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已經滿三年了,為此,需要對環境應急預案備案進行回顧性評估。
由于公司上次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時生產工藝、設備和產能均按照環評批復進行編制,但是實際公司僅建設和驗收了一期項目(破碎清洗200升及200升以下鐵桶4800噸、塑料桶4000噸項目),同時公司應急管理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需要重新修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重新報備。
公司環評批復產能為:破碎清洗200升及200升以下鐵桶4800噸、塑料桶4000噸,因為公司現在塑料桶負荷處理負荷低,所以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發證時核準的量為破碎清洗200升及200升以下鐵桶4800噸/年、塑料桶3200噸/年。因此,公司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編號JSSZ0505OOD072-2)核準經營:HW49其他廢物〔900-041-49(僅200升及200升以下廢包裝容器,其中廢鐵桶4800噸/年、廢塑料桶3200噸/年),不得處理劇毒、易燃易爆殘余物,不得回收處理含重金屬、氰化物的包裝桶〕。
目前公司勞動定員50人,年工作300天,兩班制,每班8小時,全年工作4800小時。公司重視對員工的教育和培訓,有健全的培訓制度及培訓記錄。一線操作工人上崗前接受了生產質量、安全環保知識等教育培訓。
公司環保手續辦理情況見表2.2-1。
表2.2-1 公司環保手續辦理情況表
序號 | 項目名稱 | 批復產品量 | 批復時間 | 批文號 | 驗收情況 |
1 | 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疚锢矸昵逑凑?00升鐵桶18萬只、破碎清洗200升及200升以下鐵桶4800噸、塑料桶4000噸建設項目 | 物理法年清洗整形200升鐵桶18萬只、破碎清洗200升及200升以下鐵桶4800噸、塑料桶4000噸 | 2017年6月9日 | 蘇新環項[2017]112號 |
公司基本情況見表2.1-2。
表2.1-2 建設單位基本情況一覽表
企業名稱 | 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span> | ||
單位地址 | 蘇州高新區滸青路36號 | ||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 91320505MA1MX3P22J | ||
行業類別 | N7724危險廢物治理 | ||
中心經度 | E120°32′21.36″ | 中心緯度 | N31°24′2.97″ |
法定代表人 | 王庭紅 | 環保負責人 | 張旭濤 |
聯系電話 | 18151587045 | 建廠時間 | 2017年 |
登記機關 | 蘇州市高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 ||
注冊資本 | 500萬元 | 從業人數 | 50 |
企業規模 | 小型 | 公司類型 | 有限責任公司 |
占地面積 | 10000㎡ | 歷史事故 | 無 |
主要產品 | 破碎清洗200升及200升以下鐵桶4800噸/年、塑料桶3200噸/年 |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西臨煙波浩渺的萬頃太湖,東依2500年歷史的蘇州古城,素有“真山真水園中城、科技人文新天堂”美譽,是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區域行政區域面積332平方公里,其中太湖水域109平方公里。2017年底,全區總人口8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9萬人;下轄滸墅關、通安2個鎮,獅山、楓橋、橫塘、鎮湖、東渚5個街道和滸墅關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科技城、蘇州西部生態旅游度假區、蘇州高新區綜合保稅區。
蘇州滸東化工集中區位于高新區北部,北至聚民路、太陽路、滸東運河,南至滸青路,西至長泰路、黃泥港、滸東運河,東至長平路、長旺路、埝橋浜、滬寧高速綠化隔離帶,總面積為6.77平方公里。
公司廠區位于蘇州市高新區滸東化工集中區內,滸青路北、青花路西,用地性質為工業用地,公司地理位置圖見下圖2.1-1。
圖2.1-1 公司地理位置圖
蘇州市位于新華夏系第二巨形隆起帶與秦嶺東西向復雜構造帶東延的復合部位,構造錯綜復雜。印支運動所形成的褶皺形跡遭受后期斷塊和巖漿作用的破壞支解嚴重。區內的構造型式主要有如下六種,即華夏系構造、東西向構造、北西向構造、推覆構造、新華夏系構造及弧形構造。
蘇州市地質構造為元古代形成,屬華南地臺,由石灰巖、砂巖和石英巖組成。地表大部分為新生代第四紀的松散沉積層堆積,厚度一般為數百米。
市區為沖積平原,區內前第四紀地層發育不全,分布最廣的地層為茅山群和五通組石英砂巖、砂頁巖。東部平原與西部基巖山間洼地的第四紀沉積條件截然不同,分屬兩個沉積單元。在東部平原第四紀地層均被覆蓋于深部,而西部則較廣泛地出露于地表。
市區地勢靠山瀕湖。西部地勢較高而平坦,市郊西南山丘較多,如天平山、靈巖山等;城市東部地勢低洼,多湖泊,有陽澄湖、金雞湖、澹臺湖等。城區標高一般為4.2-5.2m左右,郊區一般為3.8m左右(吳淞標高)。
公司所在地區屬于蘇南太湖水系,河流縱橫,水流緩慢。一般河道間距在500~800米,最大不超過1200米。蘇州高新區內河道,一般呈東西和南北向,南北向河流主要有京杭大運河、大輪浜、石城河和金楓運河,東西向河流主要有馬運河、金山浜、楓津河、雙石港、滸光運河、大白蕩。其中京杭運河為四級航道,馬運河、金山浜、金楓運河、大白蕩和滸光運河為通航河道,其他大多為不通航河道。區內河流受天然降雨,長江、太湖的補給以及人為控制的多種因素的影響,水流變化復雜。京杭運河蘇州段長32.8公里,主要功能為航運、農灌、行洪和工業用水,河水流向由北向南,平均水位2.82米,平均水深3.8米,平均流量32.5m3/s,月平均枯水流量20m3/s,平均流速0.14m/s。
離公司最近的河流為公司北側緊鄰處的小河,河水流向自西向東,平均流速0.06m/s,匯入西塘河。
公司廠區內實行雨污分流,雨水經雨水管網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網,雨水口位于公司南側;公司生產廢水和初期雨水進入廢水收集池,經廠內廢水處理站處理后回用于生產,不外排;公司生活污水通過市政污水管網接入蘇州高新滸東污水處理廠處理。
汛期到來時,公司會加強管理,密切關注天氣狀況,備好應急物資,提前對排污泵、控制閥門進行全面檢查,確保其有效開啟和關閉。暴雨導致廠區內雨水不能正常排放或流速較慢時,公司開啟排污泵抽水,確保倉庫、車間不受淹,避免水污染事件的發生。
蘇州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東南緣太湖水網平原中部,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雨豐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通常,春季為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為12~次年2月,冬夏季較長,而春季秋季較短。年平均氣溫15.7℃,歷史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9.8℃。年平均降水量1094mm,歷史最大年降水量1783mm,最小年降水量604mm,年平均降雨日130天,降雨期一般集中在6至9月,6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5%。年平均有霧日25天,年平均日照數1996h,年平均蒸發量1291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近5年平均風速2.8m/s,三十年一遇最大風速28m/s,常年最多風向為SE風,次主導風向為NNE;冬季以西北風為主,夏季多半為東南風。主要氣候特征見表2.1-3。
表2.1-3 蘇州市常年氣候特征一覽表
2.2.5生態概況
公司所在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植物生長迅速,種類繁多,但人類開發較早,因此,該地區的自然陸生生態已為人工農業生態所取代,由于土地利用率極高,自然植被基本消失。
人工植被以作物栽培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三麥和油菜;蔬菜主要有葉菜、果菜、莖菜、根菜和花菜等五大類幾十個品種;經濟作物主要有桑和茶。
家養的牲畜有雞、鴨、牛、羊、豬、狗等傳統家畜,目前該地區主要野生動物有昆蟲類、鼠類、蛇類和飛禽類等。
野生和家養的魚類有草魚、青魚、鰱魚、鯽魚、黑魚、鰻魚、白魚等幾十種。甲殼類有蝦、蟹等,貝類有田螺、蚌等,爬行類有龜、鱉等。
隨著蘇州新區的開發建設,農田面積日益縮小,自然生態環境逐步被人工生態環境所替代,獅子山和何山是以建設風景區公園為目的的人工造林綠化和營造人文景觀,道路和河流兩側、居民新村、企事業單位以及村宅房前屋后也以綠化環境為目的種植喬、灌、草以及種花卉,由于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的改變,樹木草叢之間早已沒有大型哺乳動物,僅有居民人工飼養的畜禽以及少量的鳥類、鼠類、蛙類、蛇類以及各種昆蟲等小型動物。
公司位于蘇州高新區滸青路36號。廠區東側緊鄰蘇州富虹鋅業有限公司;南側隔滸青路為歌拉瑞電梯股份有限公司;西側為蘇州先鋒木業有限公司;北側隔道安浜為空地。
公司周圍大氣環境風險受體見下表。
表2.3-1 公司周邊大氣環境風險受體
環境 要素 | 環境保護對象名稱 | 方位 | 距離(m) | 規模 | 環境功能 |
大氣 環境 | 南橋村 | NW | 2000 | 1000人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類功能區 |
梅圩上 | NW | 1560 | 500人 | ||
埝橋村 | NW | 1600 | 600人 | ||
方埝村 | NW | 2400 | 2500人 | ||
潘家里 | N | 2200 | 100人 | ||
后橫宅 | NE | 1400 | 500人 | ||
青燈村 | NE | 1000 | 2500人 | ||
南蔣橋 | E | 650 | 50人 | ||
九圖村 | NE | 1900 | 2000人 | ||
蔣家浜 | SE | 1500 | 300人 | ||
梅家莊 | E | 1800 | 300人 | ||
花野圩 | SE | 915 | 300人 | ||
民安村 | SE | 2100 | 500人 | ||
潘家角 | SE | 2400 | 600人 | ||
壩頭 | SE | 2000 | 200人 | ||
顏家墟 | SE | 2500 | 500人 | ||
旭輝蘋果樂園 | SW | 850 | 2000人 | ||
金櫚灣(丹景廷小區) | SW | 1100 | 3000人 | ||
中吳紅璽 | SW | 930 | 2500人 | ||
金櫚灣(東西區) | SW | 1100 | 5000人 | ||
新滸花園 | SW | 1500 | 5000人 | ||
旭輝上河郡 | SW | 3300 | 3000人 | ||
鴻錦新苑 | SW | 3700 | 3000人 | ||
文昌花園 | SW | 3700 | 2000人 | ||
新滸幼兒園 | SW | 1400 | 300人 | ||
敬恩實驗小學 | SW | 1500 | 1200人 | ||
滸關鎮 | SW | 2500 | 6000人 | ||
惠豐花園 | SW | 2500 | 5000人 | ||
沈家圩 | NW | 1900 | 500人 | ||
吳公村 | NW | 2300 | 300人 | ||
中海御景灣 | SE | 2650 | 3000人 | ||
寶鄰苑 | SE | 2900 | 2000人 | ||
旺巷里 | NW | 2600 | 600人 | ||
方橋村 | N | 2600 | 800人 | ||
黃橋街道 | E | 2700 | 30000人 | ||
黃埭鎮 | NE | 3300 | 20000人 | ||
長康村 | NW | 4000 | 2000人 | ||
滸墅人家 | SW | 3800 | 1000人 | ||
華通花園 | SW | 4600 | 5000人 | ||
陽山花苑 | SW | 4100 | 2000人 | ||
新港名墅 | SW | 4200 | 1000人 | ||
富強新苑 | SE | 3900 | 2000人 |
表2.3-2 公司周邊500m企業情況表
環境 要素 | 環境保護對象名稱 | 方位 | 距離(m) | 規模 | 電話 |
大氣 環境 | 蘇州富虹鋅業有限公司 | E | 緊鄰 | 100人 | 0512-66612059 |
歌拉瑞電梯股份有限公司 | S | 60 | 300人 | 0512-66677808 | |
蘇州中通快遞有限公司 | SE | 370 | 20人 | 0512-67376235 | |
江蘇振翔車輛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 S | 425 | 100人 | 0512-68323766 | |
蘇州先鋒木業有限公司 | W | 30 | 100人 | 13913141546 | |
高新區滸墅關鎮森之星家具廠 | W | 160 | 20人 | 13906216489 | |
蘇州特瑞藥業公司 | W | 290 | 200人 | 0512-68326584 | |
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NW | 256 | 300人 | 0512-66672341 | |
愛麗思生活用品(蘇州)有限公司 | NE | 225 | 150人 | 0512-69370999 | |
安博蘇州新區滸關物流配送中心 | NE | 370 | 200人 | 15921805824 | |
長興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 N | 420 | 140人 | 0512-67373188 |
公司位于工業區,周邊500m范圍內無農田和基本農田保護區。
公司排水制度實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制,生產廢水和初期雨水進入廢水收集池,經廠內廢水處理站處理后回用于生產,不外排;生活污水通過市政污水管網接入蘇州高新滸東污水處理廠處理,處理達標后尾水排至滸東運河。
公司廠區北側緊鄰道安浜,西側約485m處為永安河,南側約360m處為牌永河,北側滸東運河距離廠界最近距離約1350米,西南側京杭運河距離廠界最近距離約3100米,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Ⅳ類標準。
表2.3-3 企業周邊水環境風險受體分布情況
環境 要素 | 環境受體 | 方位 | 距離(m) | 規模 | 環境功能 |
水環境 | 滸東運河 | N | 1350 | 小河 | GB3838-2002中Ⅳ類水體 |
京杭運河 | SW | 3100 | 中河 | ||
永安河 | W | 485 | 小河 | ||
道安浜 | N | 緊鄰 | 小河 | ||
牌永河 | S | 360 | 小河 |
公司位于新區滸東化工集中區內,屬于環境空氣質量功能二類地區,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的二級標準,未列入該標準的二甲苯參照執行《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79)中“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標準;甲苯、二甲基甲酰胺、乙酸乙酯參照執行前蘇聯居民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大允許濃度標準;非甲烷總烴參照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詳解》中2.0mg/m3標準值。標準具體值見表2.4-1。
表2.4-1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序號 | 污染物 | 取值時間 | 標準限值,mg/Nm3 | 標準來源 |
1 | SO2 | 年平均 | 0.06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3095-2012)二級標準 |
24小時平均 | 0.15 | |||
1小時平均 | 0.50 | |||
2 | NO2 | 年平均 | 0.04 | |
24小時平均 | 0.08 | |||
1小時平均 | 0.20 | |||
3 | PM10 | 年平均 | 0.07 | |
24小時平均 | 0.15 | |||
4 | 甲苯 | 最大一次 | 0.6 | 前蘇聯居民區大氣中 有害物質的最大允許濃度 |
晝夜平均 | 0.6 | |||
5 | 二甲基甲酰胺 | 最大一次 | 0.03 | |
晝夜平均 | 0.03 | |||
6 | 乙酸乙酯 | 最大一次 | 0.1 | |
晝夜平均 | 0.1 | |||
7 | 二甲苯 | 一次值 | 0.30 | 《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TJ36-1979) |
8 | 非甲烷總烴 | 一次值 | 2.0 |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詳解》 |
根據《江蘇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公司所在地段滸東運河、京杭運河執行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 Ⅳ類標準,SS參照執行水利部《地表水資源質量標準》(SL63-94)Ⅳ類標準,苯系物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3標準。具體標準值見表2.4-2。
表2.4-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單位:mg/l,pH除外
序號 | 污染物 | 標準值Ⅳ類,mg/L | 標準來源 |
1 | 水溫 | 人為造成的環境水溫變化應限制在: 周平均最大溫升≤1; 周平均最大溫降≤2(℃) |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838-2002) 表1 Ⅳ類 |
2 | pH | 6~9(無量綱) | |
3 | COD | ≤30 | |
4 | 氨氮 | ≤1.5 | |
5 | 總磷(以P計) | ≤0.3 | |
6 | 石油類 | ≤0.5 | |
7 | SS | ≤60 | 水利部SL63-94Ⅳ類 |
8 | 苯 | ≤0.01 |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838-2002) 表3 |
9 | 甲苯 | ≤0.7 | |
10 | 乙苯 | ≤0.3 | |
11 | 二甲苯 | ≤0.5 | |
12 | 苯乙烯 | ≤0.02 | |
13 | 異丙苯 | ≤0.25 |
公司位于蘇州高新區滸青路36號,用地性質為規劃的工業用地,周邊均為工業企業。根據區域聲環境功能區劃,所在地聲環境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3類標準,具體標準值見表2.4-3。
表2.4-3 聲環境質量標準 單位:dB(A)
方位 | 類 別 | 晝 間 | 夜 間 |
公司廠界 | 3 | 66 | 55 |
⑴廢氣:
公司產生的工藝廢氣中非甲烷總烴、顆粒物的排放濃度和排放速率執行《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表2中二級標準要求;我國尚未制定VOCS(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公司VOCs及甲苯與二甲苯參照執行天津市地方標準《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標準》(DB12/524-2014)表2其他行業標準;乙酸乙酯和DMF參照執行北京市地方標準《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DB11/501-2007)表1其他B類物質Ⅱ時段標準,排放速率根據《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GB/T3840-91)計算得出。具體標準值見表2.4-4。
表2.4-4 大氣污染排放標準
污染物名稱 | 最高允許排放濃度 (mg/m3) | 最高允許排放速率(kg/h) | 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 | |||
排氣筒(m) | 二級標準 | 監控點 | 濃度(mg/m3) | |||
VOCs | 80 | 15 | 2.0 | 周界外濃度最高點 | 2.0 | |
顆粒物 | 120 | 15 | 3.5 | 周界外濃度最高點 | 1.0 | |
甲苯與二甲苯合計 | 40 | 15 | 1.0 | 周界外濃度最高點 | 甲苯 | 0.6 |
二甲苯 | 0.2 | |||||
乙酸乙酯 | 80 | 15 | 0.3 | 周界外濃度最高點 | 0.5 | |
DMF | 80 | 15 | 0.09 | 周界外濃度最高點 | 0.4 | |
非甲烷總烴 | 120 | 15 | 10 | 周界外濃度最高點 | 4.0 |
⑵廢水:
公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水、地面清洗廢水和初期雨水收集后經廠內廢水處理站處理,然后回用于生產,不外排;職工生活污水和經隔油池處理后的食堂廢水一起接入市政污水管網送滸東污水處理廠處理,廢水接管標準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表1及表4中三級標準、《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CJ343-2010)中B等級要求。滸東污水處理廠尾水排入滸東運河,尾水排放執行《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表2標準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一級A標準,具體標準限值見表2.4-5。
表2.4-5 廢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值
排放口 名稱 | 執行標準 | 標準 級別 | 指標 | 標準限值 | 單位 |
公司排口 |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 | 表4 三級 | pH | 6~9 | 無量綱 |
COD | 500 | mg/L | |||
SS | 400 | ||||
動植物油 | 100 | ||||
《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CJ343-2010) | 表1 | NH3-N | 35 | ||
TP | 4 | ||||
污水處理廠排口 | 《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T1072-2007) | 表2 | pH | 6~9 | 無量綱 |
COD | 50 | mg/L | |||
NH3-N | 5(8) | ||||
TP | 0.5 | ||||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 | 表1 一級A | pH | 6~9 | 無量綱 | |
動植物油 | 1 | mg/L | |||
SS | 10 |
(3)噪聲:公司執行《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3類標準,具體限值見表2.4-6。
表2.4-6 廠界噪聲排放標準 單位:dB(A)
方位 | 類 別 | 晝 間 | 夜 間 |
公司廠界外1m | 3 | 65 | 55 |
為建立健全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機制,提高蘇州高新區應對涉及公共危機的突發環境污染應急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蘇州高新區人民政府于2018年4月編制了《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案》按照相關標準要求編制,報告系統地介紹了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便于操作、便于與區內企業的應急預案相銜接。
蘇州高新區內的企業應加強與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管理部門、指揮平臺機構的聯系,制定相應的企業應急預案與區域環境風險應急預案的聯動、銜接方案,接受區域事故應急管理部門的領導、指揮及指導。
(1)指揮部組成體系
2018年成立蘇州高新區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指揮部,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應急預案體系見表2.5-1。
表2.5-1蘇州高新區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體系
應急體系 | 蘇州高新區應 急指揮部 依托蘇州 高新區各部門 | 總指揮 |
執行總指揮 | ||
副總指揮 | ||
區委宣傳部 | ||
區經發局 | ||
區住建局 | ||
區生態環境局 | ||
區氣象局 | ||
區水利局 | ||
區安監局 | ||
區財政局 | ||
區交通運輸局 | ||
區海事處 | ||
區公安局 | ||
區衛計委 | ||
消防大隊 | ||
供電公司 | ||
通信運營部門 | ||
鎮人民政府 |
(2)各部門職責
應急指揮部:
(1)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涉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方面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有關規定;
(2)統一領導、指揮和組織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和應急處理工作;
(3)定期聽取有關突發環境事件預防工作情況匯報,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發布預警等級;
(4)組織建立和運行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相應機制和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制定環境應急方案并組織實施,在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進行決策;
(5)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督促各相關部門及屬地政府做好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并做好與上級有關部門溝通工作,獲得上級援助,消除突發環境事件的影響;
(6)統一監督管理預警信息發布和宣傳報道等事項。
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1)宣傳和貫徹國家、省、市涉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方面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有關規定。
(2)傳達和執行市應急指揮部的指令,協助市應急指揮部開展本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的指揮和組織工作,提出保護公眾和環境的措施、建議。
(3)做好本區突發環境事件的接報工作,實行全天24小時值班制度。
(4)建成全區環境風險源信息庫,運行和維護環境信息自動監控和應急響應系統,接受、匯總、分析全區有關環境安全的各類重要信息,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向市應急指揮部提出處理建議。
(5)聯系區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檢查督促有關突發環境事件單位做好搶險救援、信息上報、善后處理以及恢復生活、生產秩序等工作。
(6)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和上級政府部門報告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情況,編報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情況報告。
(7)承擔組織編制、評估、修訂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以及環境應急管理的能力建設、人員培訓和模擬演練等具體工作。
(8)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組建突發環境事件預警和應急處置專家組。
(9)組織開展全區性的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活動,積極防范環境風險。
各相關成員單位職責:
區委宣傳部:負責統一協調突發環境事件宣傳報道工作;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及時協調發布事件信息,做好新聞報道等工作,正確引導輿論。
區經發局:負責環境保護和環境風險防范工程的立項工作;配合做好重點項目的實施;督促、協調有關工業企業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實施細則,監督重點工業企業實施限產、停產、提高處理效率等減排措施,并會同環保局檢查落實情況。
區住建局:參與有關環境保護和環境風險防范工程方案會審以及項目建設;組織相關自來水廠、城鎮污水處理廠做好風險防范工作。
區生態環境局:負責全區環境風險源的日常監管,開展環境隱患排查整治,組織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工作;建立健全環境風險庫和環境信息系統;組織開展環境應急監測;會同相關部門、專家制定應急處置方案,提出控制事態和污染擴大的意見建議;指導監督污染物收集、處理工作,以及受污染和被破壞生態環境的恢復工作;組織或配合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處理。
區氣象局:負責提供突發環境事件現場及周邊地區風向、風速、溫度、氣壓、濕度、雨量等氣象資料;負責事件現場應急區域及周邊可能影響區域的中、短期天氣預報;及時提供影響現場污染擴散氣象條件的預測預報。
區水利局:負責提供危機預警所需的水文報告;對水資源實施應急調度;在突發環境事件危機解除后,協調處理由于應急調水造成的水系局部地區污染帶的控制和處置問題;參與涉水事故區域善后處置和生態恢復。
區安監局:加強對各類工礦商企業安全生產監管,指導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編制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督促企業防止因生產安全事故引發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配合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現場處置工作。
區財政局:負責保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體系的建設、運行費用及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所需裝備、器材等物資經費;并做好經費使用的審核、撥付和監督管理工作。
區交通運輸局:組織協調內河航道、港口、碼頭上的交通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配合公安部門做好公路交通事故引發的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工作;協調調用車輛實施應急救援。
區海事處:負責海上交通管制,組織海上清污等應急救援處置。
區公安局:負責對危害環境涉及刑事犯罪的人為事件的處理和案件偵破;保障區域社會治安的穩定和道路交通的通暢;維護社會秩序,配合做好人員疏散工作。
區衛計委:負責做好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工作,提出可能產生的疫情和防治信息。
區消防大隊:負責對突發環境事件中涉及火災、爆炸等突發環境事件開展應急救援,實施救援后的洗消。
區民政局:負責組織協調受突發環境事件影響的居民轉移、安置,做好災民的臨時基本生活救助和遇難人員遺體的處置工作。
供電公司:負責保障應急處置所需要的電力供應。
通信運營部門:負責保障應急通訊系統的正常運行,確保通信和信息傳輸的暢通。
屬地政府:應設立相應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在區應急指揮部的領導下,組織本地區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和應急處置。
本預案未列出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應根據市應急指揮部的指令,按照本部門、本單位職責和應急處置工作需要,依法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的相關工作。
(3)應急響應與措施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對應其危害程度、影響范圍、企業(或事業)單位內部、區鎮政府控制事態的能力及可以調動的應急資源,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響應等級分為Ⅳ級應急響應、Ⅲ級應急響應、Ⅱ級應急響應、Ⅰ級應急響應。具體分級響應情況見下圖。
圖2.5-1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流程圖
公司位于蘇州高新區滸青路36號,租賃蘇州市群勤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現有廠房進行生產,廠房局部為3層,分為3個生產車間,其中廠房1F東側為1#車間,西側為2#車間,廠房2F為3#車間、3F為辦公區(2F和3F均位于東側,即1#車間上面)。公司根據原料桶進廠走向布置,原料桶從廠區1#車間北側和東側大門進入到1#車間的廢包裝桶儲存區,200L及200L以下廢包裝桶經傳送帶送入2#車間進行破碎和清洗。廢水處理設施位于2#車間東南側。公司廠區為長方形,占地約10000㎡,建筑面積11976.54m2。廠房外面四周設有環形消防通道。企業主要建筑物經蘇州高新區公安消防大隊消防驗收合格,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要求。公司廠房地面全部采用了硬質地面,防滲措施可以達到相應的標準。
公司大門口位于南面,通過工業區內部道路與滸青路相通。
工業區南面的橫山路為雙向四車道的道路,與道路外網連接通暢,交通便捷,緊急情況下,救援車輛可以在10分鐘內到達廠區。
廠區主要建(構)筑物詳見表2.6-1。
表2.6-1廠區主要建(構)筑物情況一覽表
序號 | 建(構)筑物名稱 | 占地面積(m2) | 建筑面積(m2) | 耐火等級 | 火災類別 | 層數 |
1 | 廠房 | 10000 | 11976.54 | 三級 | -- | 標準廠房局部三層 |
2.6.2.1公司主要產品
公司的主要產品方案情況見表2.6-2。
表2.6-2 主要產品方案
序號 | 產品名稱 | 批復產能 | 年運行時數 |
1 | 破損鐵桶超聲波清洗(容積為≤200L) | 4800噸/年 | 4800 |
2 | 破損塑料桶超聲波清洗(容積為≤200L) | 3200噸/年 | 4800 |
2.6.2.2公司原料消耗情況
(1)主要原輔材料
公司消耗的主要原輔材料的消耗情況見表2.6-3。
表2.6-3 主要原輔材料消耗表
序號 | 名稱 | 重要組分、規格指標 | 年用量 (t) | 存儲方式 | 最大倉儲量 (t) | 來源及運輸 |
1 | 破損鐵桶(容積為≤200L) | 桶材質為聚氯乙烯(pvc)或聚丙烯(pp),容積為≤200L;不收集含氮磷、重金屬、氰化物、酸堿類廢桶。 | 4800 | 堆放于廢包裝桶堆場內 | 35 | 國內、汽運 |
2 | 破損塑料桶(容積為≤200L) | 桶材質為鐵皮,容積為≤200L;不收集含氮磷、重金屬、氰化物、酸堿類廢桶。 | 3200 | 堆放于廢包裝桶堆場內 | 30 | 國內、汽運 |
3 | 清洗劑JAM16 | 復合表面活性劑25%、氫氧化鉀1%、復配無機鹽11%、偏硅酸鈉3%、其它60%。 | 280 | 25L桶裝,配電室北側輔料倉庫 | 8 | 國內、汽運 |
4 | 活性炭 | C | 6.5 | / | / | 國內、汽運 |
能源消耗情況見表2.6-4。
表2.6-4 能源消耗情況表
名稱 | 計量單位 | 年耗量(2019年) | 使用部位 |
新鮮水 | t/a | 2430 | 生產及生活用水 |
電 | 萬kWh/a | 58 | 生產車間、辦公樓 |
表2.6-5 主要原輔材料理化特性及燃爆危險性
名稱 | 理化性質 | 毒理特性 | 危險特性 |
氫氧化鉀 | 白色粉末或片狀固體, 熔點380℃,沸點1324℃, 相對密度2.04g/cm3, 折射率n20/D1.421, 蒸汽壓1mmHg(719℃)。 其性質與氫氧化鈉相似, 具強堿性及腐蝕性, 0.1mol/L溶液的pH為13.5。 極易吸收空氣中水分而潮解, 吸收二氧化碳而成碳酸鉀。 溶于約0.6份熱水、0.9份冷水、 3份乙醇、2.5份甘油,微溶于醚。 當溶解于水、 醇或用酸處理時產生大量熱量。 | 中等毒, 急性毒性:LD50:273mg/kg (大鼠經口) | 該品有強烈腐蝕性。 吸入后強烈刺激呼吸 道或造成灼傷。皮膚 和眼直接接觸可引起灼傷; 口服灼傷消化道,可致死。 |
偏硅酸鈉 | 白色顆粒,密度:2.4g/cm3, 熔點:1089°C。 | — | 有腐蝕性,不能與眼、 皮膚和衣服接觸, 也不能吸入其蒸氣。 |
活性炭 | 黑色細微粉末。 無臭,無味,無砂性; 沸點4200℃; 不溶于水和有機溶劑; 相對密度1.8~2.1。 | — | 吸入粉塵有中等程度 危險。易燃。 |
公司主要公用及輔助工程見表2.6-6,主要設備見表2.6-7。
表2.6-6 主體公用及輔助工程一覽表
類別 | 項目組成 | 設計能力 | 備注 | |||
主體 工程 | 1#車間 | 建筑面積2856m2 | 布置倒殘區、原料倉庫、經超聲波清洗后的成品區,車間高度為6.8m。 | |||
2#車間 | 建筑面積2856m2 | 2臺破碎機布置于2#車間東北側,1臺超聲波清洗機布置于2#車間北側中部,成品倉庫位于2#車間南側,車間高度為6.8m。 | ||||
3#車間 | 建筑面積2856m2 | 3#車間高度為4.4m。由于二期項目未建設,該車間現在空置。 | ||||
辦公室 | 建筑面積1652m2 | 3#車間南側設置車間辦公室,用于生產人員辦公;位于3F的辦公室用于管理人員辦公。 | ||||
食堂 | 建筑面積272m2 | 為員工提供午餐和晚餐。 | ||||
實驗室 | 建筑面積42m2 | 位于3F,化驗廠內清洗廢水成分,配有COD、氨氮、總磷、PH等檢測設備。 | ||||
運貯 工程 | 貯存 | 原輔料倉庫 | 建筑面積3264m2 | 設置在1#、3#車間和配電室北側。 | ||
成品倉庫 | 建筑面積2108m2 | 用于存儲清洗過的包裝桶或鐵片與塑料片。 | ||||
危險廢物暫存間 | 建筑面積68m2 | 設置在2#車間,防風防雨防滲要求,塑料桶裝。 | ||||
運輸 | 輔料由供應商負責運輸至本公司,廢包裝桶由本公司委托有相關資質的單位進行運輸。 | |||||
公用 工程 | 給水 | 2550t/a | 依托現有給水管網。 | |||
排水 | 2040t/a | 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統,依托現有污水管網,項目生產廢水、車間地面清洗廢水和初期雨水經廠內廢水處理站處理后,回用于車間各用水工序,不外排;職工生活污水和經隔油池處理后的食堂廢水一起接入市政污水管網送滸東污水處理廠處理。 | ||||
配電房 | 面積67m2 | 依托現有供電系統。 | ||||
綠化 | 400m2 | 依托現有。 | ||||
環保 工程 | 廢氣 治理 | 有組織廢氣 | 1#車間倒殘區、廢包裝桶堆場,2#車間粉碎機、超聲波清洗機、危廢倉庫,收集的廢氣經1套“過濾棉+活性炭吸附塔”系統處理后,由1根15米高排氣筒排放。 | |||
食堂油煙 | 食堂廢氣通過油煙凈化器處理后屋頂排放。 | |||||
廢水處理站 | 50t/d | 設廢水處理設施一套,采用電催化氧化工藝進行處理。 | ||||
固廢處理 | 生活垃圾 | 7.5t/a | 環衛部門收集、處理。 | |||
危險廢物 | 312t/a | 危險廢物由有資質單位處置。 | ||||
噪聲治理 | 減振、隔聲等。 | |||||
風險 防范 | 應急事故池 | 設一座350m3的應急事故池(兼作初期雨水收集池)。 |
表2.6-7公司設備一覽表
項目 | 車間 | 設備名稱 | 數量 | 單位 | 型號 | 產地 |
生產設備 | 2#車間 | 切向喂料開心式粉碎機 | 2 | 臺 | 1200型 鐵質粉碎機和塑料粉碎機各一臺 | 國內 |
全自動超聲波清洗機 | 1 | 臺 | AMS-7018 | 國內 | ||
甩干機 | 1 | 臺 | 國內 | |||
環保 工程 | 污水處理站 | 1 | 套 | 設計處理能力為50t/d,處理工藝為電催化氧化法(E-CO-R) | ||
廢氣洗滌塔+過濾棉+活性炭吸附塔廢氣處理系統 | 1 | 套 | 風機風量36500m3/h,經處理后的廢氣由1根15m高的排氣筒P1排放 | |||
危廢倉庫 | 1 | 間 | 建筑面積為68m2 | |||
廢包裝桶堆場 | 1 | 面積為3264m2 |
1)供排水系統
公司廠區給水系統分為兩部分:即生活和消防給水系統。水源為市政管網,生產給水水壓為0.60MPa,生活給水水壓為0.30MPa。
消火栓用水量:室外10l/s,室內40l/s,水壓大于0.3MPa。
消防系統:采用室外、室內消火栓消防系統,室內自動滅火消防系統。廠區內設有消防水池,可滿足室內、室外消火栓持續使用時間3小時要求。
公司廠區內實行雨污分流,雨水經雨水管網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網,雨水口位于公司南側;公司生產廢水和初期雨水進入廢水收集池,經廠內廢水處理站處理后回用于生產,不外排;公司生活污水通過市政污水管網接入蘇州高新滸東污水處理廠處理。
2)電力系統
公司供電采用10kV供電電壓,車間采用10/0.4kV變供電電壓,車間內一律采用380V/220V,三相五線制供配電。
3)儲運設施
公司原輔料及產品運輸均使用汽車運輸,原輔料儲存于車間原料區,產品儲存于車間成品區,廠內運輸由鏟車或人工完成,廠外運輸由相應運輸資質單位進行。
4)消防系統
公司主要設置由電消防監控與報警系統、水消防供給系統,同時配備由人為控制的沙土、干粉滅火器、室內消火栓、室外消防栓設施等輔助消防系統。
2.6.5生產工藝情況
公司回收清洗的包裝桶主要為200L及200L以下小容積廢包裝桶(包括塑料桶和鐵桶),其中200L及200L以下小容積廢包裝桶經破碎后,采用全自動超聲波清洗線進行清洗。公司無拋丸、除銹、脫脂等表面處理工程。具體清洗工藝如下:
200L及200L以下小容積廢包裝桶(包括塑料桶和鐵桶)均為有破損、不可再利用的桶,壁掛少量附著物,其清洗工藝見圖2.6-1。
圖2.6-1 生產工藝流程圖
生產工藝流程說明:
上料、破碎:小容積塑料桶和鐵桶分批進行處理。包裝桶由人工導入上料漏斗內(分為塑料桶和鐵桶兩個上料漏斗),料斗隨輸送帶爬坡,使包裝桶進入對應的塑料粉碎機或鐵質粉碎機,將桶破碎成30~100mm以內的碎片,然后碎片與其附著的有機物由輸送帶輸送到密閉全自動超聲波清洗機。破碎機配有刀片清洗系統,用于沖刷刀片表面的附著物,清洗后的廢水經收集進入廠內廢水處理站處理后循環使用。
超聲波清洗:全自動超聲波清洗機分為五個清洗槽,分別是:
第一槽:鼓泡清洗槽。將清洗劑JAM16添加到該槽中(添加比例3%),利用小型高壓風機配合槽內底部的曝氣管,對碎片表面進行沖洗,去除碎片污物。
第二槽:超聲波清洗槽。將清洗劑JAM16添加到該槽中(添加比例3%),利用超聲波的空化效應配合清洗劑對碎片上的油污等進行快速清洗。
第三、四、五槽:自來水漂洗槽。利用干凈的水浸泡工件,可稀釋殘留的藥劑和油污,并通過過濾達到漂洗目的。干凈的水經流量控制器,定量流至第五槽,第五槽滿后溢流至第四槽,第四槽滿后又溢流至第三槽,由第三槽流到排水管輸送至污水處理設備進行處理。
儲液槽:每個清洗槽都有循環過濾,都配有一個儲液槽,容積約2t,通過循環泵抽液供上方清洗槽使用。
滾動甩干、打包出料:漂洗完后的碎片進入滾筒甩干后,自動打包出料,外售至塑料廠和鋼鐵廠進行再次生產加工。
一、廢氣產生和治理情況
①1#車間廢氣
1#車間200L及以下包裝桶倒殘產生有機廢氣,經集氣罩收集后通過“過濾棉+活性炭吸附塔”系統進行處理,然后由15米高的排氣筒P1排放。
②2#車間廢氣
公司2#車間小容積廢包裝桶破碎過程中產生粉塵及有機廢氣,經收集后送到“廢氣洗滌塔+過濾棉+活性炭吸附塔”系統進行處理,然后由15米高的排氣筒P1排放。
超聲波清洗過程中產生有機廢氣,通過負壓抽風系統送至“過濾棉+活性炭吸附塔”系統處理達標后通過15米高的排氣筒P1排放。
危廢倉庫危廢暫存過程中有機廢液揮發產生少量有機廢氣,經集氣罩收集后由“過濾棉+活性炭吸附塔”系統進行處理,然后通過15米高的排氣筒P1排放。
③食堂油煙
公司食堂油煙廢氣經油煙凈化器處理后排放。
公司于2020年4月27日委托江蘇創盛環境監測技術有限公司出具了監測報告,編號為:2003046-A。監測結果如下:
表2.6-8 公司有組織廢氣監測結果匯總表
監測點位 | 項目 | 排放濃度均值 (mg/m3) | 排放速率 (kg/h) | 標準限值 | |
排放濃度 (mg/m3) | 排放速率 (kg/h) | ||||
排氣筒 | 顆粒物 | 1.9 | 0.009 | 120 | 5.7 |
非甲烷總烴 | 1.26 | 0.006 | 120 | 17 |
二、廢水產生和治理情況
公司廢水主要包括生產廢水、車間地面清洗廢水、初期雨水和生活污水。生產廢水與車間地面清洗廢水和初期雨水一并接入廠內廢水處理站(電催化氧化(E-CO-R)工藝)處理,處理后的廢水全部回用,不排放。職工生活污水和經隔油池處理后的食堂廢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網送滸東污水處理廠處理,尾水排入京杭運河。
公司于2020年4月27日委托江蘇創盛環境監測技術有限公司出具了監測報告,編號為:2003046-A。監測結果如下:
表2.6-9 公司廢水監測結果匯總表
監測位置 | 檢測項目 | 單位 | 檢測結果 | 標準限值 |
生活污水排放口 | pH值 | 無量綱 | 7.16 | 6~9 |
化學需氧量 | mg/L | 290 | 350 | |
懸浮物 | mg/L | 44 | 200 | |
氨氮 | mg/L | 17.1 | 35 | |
總磷 | mg/L | 3.56 | 4 | |
五日生化需氧量 | mg/L | 69.6 | 300 | |
雨水排放口 | 化學需氧量 | mg/L | 12 | / |
懸浮物 | mg/L | 11 | / |
三、噪聲產生和治理情況
公司全廠噪聲源主要包括粉碎機、超聲波清洗機、空壓機、風機、廢水處理站等,噪聲源強在75dB(A)~85dB(A)之間。我公司在設備采購階段,已優先選用了低噪聲設備,經采取隔聲、消聲、減振、加強運行維護等措施,并經距離衰減后,對外環境噪聲影響很小。
四、固廢產生及治理情況
公司產生的固廢主要有:倒殘廢液(包含:廢有機溶劑、廢礦物油、樹脂殘液、染料涂料殘液)、清洗過程中產生的廢有機溶劑、超聲波清洗工序產生的附著物殘渣、廢活性炭、廢包裝廢物、廢水處理站污泥、生活垃圾。其中,超聲波清洗工序產生的附著物殘渣隨清洗廢水進入廢水收集池,經沉淀后,最終以污泥形式作為危險廢物送有資質單位處置。各類固廢均得到有效妥善處置,外排量為零。固廢具體產生情況見下表2.6-10。
表2.6-10 固廢的產生及處理處置情況
編號 | 固廢名稱 | 屬性 | 產生工序 | 形態 | 主要成分 | 危險特性 鑒別方法 | 危險特性 | 廢物類別 | 廢物代碼 | 產生量 (t/a) |
1 | 樹脂殘液 | 危險廢物 | 倒殘 | 液態 | 樹脂殘液 | 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以及《危險廢物鑒別標準》鑒別 | T | HW13 | 900-016-13 | 30 |
2 | 廢有機溶劑 | 倒殘 | 液態 | 溶劑殘液 | T/I | HW06 | 900-404-06 | 75 | ||
3 | 廢礦物油 | 倒殘 | 液態 | 廢礦物油 | T,I | HW08 | 900-249-08 | 10 | ||
4 | 染料涂料殘液 | 倒殘 | 液態 | 染料涂料殘液 | T | HW12 | 900-256-12 | 75 | ||
5 | 廢包裝廢物 | 包裝 | 固態 | 廢包裝袋等 | T/In | HW49 | 900-041-49 | 10 | ||
6 | 廢活性炭 | 廢氣處理 | 固態 | 活性炭 | T | HW49 | 900-039-49 | 12 | ||
7 | 污泥 | 廢水處理 | 固態 | 污泥 | T | HW49 | 900-046-49 | 100 | ||
危險廢物合計:312噸/年 | ||||||||||
8 | 生活垃圾 | — | 生活辦公 | 固態 | 生活垃圾 | — | 99 | — | 7.5 |
公司廠區設置有專門的危廢倉庫,該區域地面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要求進行防滲、防漏處理,設有圍堰,可防止雨水沖淋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滿足相應環境管理要求。
危險廢物產生后用容器密封儲存,并在容器顯著位置張貼危險廢物的標識,根據《環境保護圖形標志——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GB15562.2-1995)在固廢貯存場所設置環保標志。固廢貯存設施由專人管理,對容器外表應設標簽,管理人員應做好記錄,嚴禁廢物的流失、滲漏。處置危險廢物時委托有資質的危險廢物運輸及處置,整個外運處理過程必需根據國家及地方的有關規定認真填寫《江蘇省危險廢物交換、轉移申請表》。
公司所有固廢處理處置均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沒有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
公司無專門危險品及廢包裝桶的運輸車輛,所有危險品及廢包裝桶的運輸均委托有資質單位運輸。
采購危險化學品時,到已獲得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的企業進行采購,要求供應商提供技術說明書及相關技術資料;采購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并取證;危險化學品的包裝物、容器由專業檢測機構檢驗合格;廢包裝桶及其殘液成分符合己任環保公司的收桶要求;從事危險化學品運輸、押運人員,經有關培訓并取證后從事危險化學品運輸、押運工作;運輸危險化學品及廢包裝桶的車懸掛危險標志不得在人口稠密地停留;危險化學品及廢包裝桶的運輸、押運人員,配置合格的防護器材。
公司設立了由總經理直接負責,管理部、生產部、財務部、采購部、環安部等管理人員一起參與的環境保護機構。同時制定了《廢氣管理辦法》和《危險廢棄物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1)公司建立了詳細的各類環保、能源、質量、安全等管理制度和企業標準。每年與車間簽訂安全、環保、能源定額考核責任書。
2)公司領導層十分重視對生產、員工的教育與管理。每年多次組織員工進行培訓、比賽、考核等活動提高生產技能,提高生產效率。
3)在總經理的領導下,相關部門及時向各車間各部門宣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公司對能源環保工作的具體要求,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相關任務。
4)在公司內部積極開展各項環保工作。做到有布置、有落實、有檢查、有整改,以清潔生產的管理理念,貫穿全過程的控制。
5)建立健全公司環保管理網絡,經常開展環保各項活動,全面提高員工環保意識。
6)公司每月進行安全環保大檢查,發現事項隱患及時整改。公司還堅持每天下班前的安全檢查,重點檢查各部門的水、電器、設備等各類關鍵部位,及時查出問題及時糾正,消除二次環境污染。
7)、公司每年要對安全環保人員進行培訓或考試;車間安全環保負責人經常巡查環保設施的使用情況,做到有檢查、有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和匯報。
(1)主要危險物質識別
物質風險主要為原輔材料、產品以及生產過程排放的“三廢”污染物等危險性物質在生產、運輸和貯存時的風險。
根據公司用料等基本情況,對照《物質危險性標準》、《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169-2004)、《化學品分類和危險性公示 通則》(GB13690-2009)、《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941-2018)等資料,對公司所用的主要原料進行物質風險識別,篩選出本次環境風險評價因子。
物質危險性判定標準見下表3.1-1。
表3.1-1 物質危險性標準
物質類別 | 等級 | LD50(大鼠經口)mg/kg | LD50(大鼠經皮)mg/kg | LC50(小鼠吸入、4小時)mg/L |
有毒物質 | 1 | <5 | <1 | <0.01 |
2 | 5<LD50<25 | 10<LD50<50 | 0.1<LC50<0.5 | |
3 | 25<LD50<200 | 40<LD50<400 | 0.5<LC50<2 | |
易燃物質 | 1 | 可燃氣體——在常壓下以氣態存在并與空氣混合形成可燃混合物:其沸點(常壓下)是20℃或20℃以下的物質 | ||
2 | 易燃液體——閃點低于21℃,沸點高于20℃的物質 | |||
3 | 可燃液體——閃點低于55℃,壓力下保持液態,在實際操作條件下(高溫高壓下)可引起重大事故的物質 | |||
爆炸性物質 | 在火焰影響下可以爆炸,或者對沖擊、摩擦比硝基苯更為敏感的物質 |
備注:
(1)有毒物質判定標準序號為1、2的物質屬于劇毒物質;符合有毒物質判定標準序號3的屬于一般毒物。
(2)凡符合表中易燃物質和爆炸性物質標準的物質,均視為火災、爆炸危險物質。
表3.1-2 化學物質急性毒性分級
毒性級別 | (大鼠經口)LD50/(mg/kg) | 6只大鼠吸入4h死亡2-4只的含量LC50/ (mg/kg) | 兔除皮時LD50/ (mg/kg) | 對人可能致死量 | |
(g/kg) | 總量/g(60kg體重) | ||||
劇毒 | <1 | <10 | <5 | <0.05 | <0.1 |
高毒 | 1-50 | 10-100 | 5- | 0.05- | 3 |
中等毒 | 50-500 | 100-1000 | 44- | 0.5- | 30 |
低毒 | 500-5000 | 1000-10000 | 350- | 5- | 250 |
微毒 | 5000-15000 | 10000-100000 | 2180- | 15- | 1000- |
基本無毒 | 15000以上 | 100000以上 | — | — | — |
公司涉及的危險化學品的理化性能指標見表3.1-3。
表3.1-3 主要存儲品種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匯總及存儲情況表
名稱 | 類別 | 最大存儲量(t) | 臨界量(t) | 備注 |
樹脂殘液 | 危害水環境物質(慢性毒類別:慢性2) | 3 | 200 | |
廢有機溶劑 | 6.5 | 200 | ||
染料涂料殘液 | 6.5 | 200 | ||
廢礦物油 | 油類物質 | 2 | 2500 |
(2)重大危險源辨識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169-2004)附錄A和《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941-2018),凡生產、加工、運輸、使用或貯存危險性物質,且危險性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功能單元,定位重大危險源。
表3.1-4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臨界量辨識表
序號 | 物質名稱 | 貯存量(t) | 臨界量(t) | q/Q | 重大危險源識別結果 |
1 | 樹脂殘液 | 3 | 200 | 0.015 | 非重大危險源 |
2 | 廢有機溶劑 | 6.5 | 200 | 0.0325 | 非重大危險源 |
3 | 染料涂料殘液 | 6.5 | 200 | 0.0325 | 非重大危險源 |
4 | 廢礦物油 | 2 | 2500 | 0.0008 | 非重大危險源 |
合計 | 0.0808 | 非重大危險源 |
單元內存在的危險化學品為多品種時,則按下式計算,若滿足下面公式,則定為重大危險源:
q1/Q1+q2/Q2+…+qn/Qn≥1………………………(1)
式中:
q1,q2,…,qn———每種危險化學品實際存在量,單位為噸(t);
Q1,Q2,…,Qn———與各危險化學品相對應的臨界量,單位為噸(t)。
經查,公司所有原料及產品均未列入《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169-2004)及《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中“易燃物質”、“爆炸性物質”及“有毒物質名稱”表中。綜合公司所產生的次生危險廢物的理化性質及存儲量進行考核,公司危險物質危險性較小,且貯存量未達到重大危險源的臨界量,故公司不構成重大危險源。
公司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主要為火災、爆炸、泄漏、中毒等,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工藝失控、設備故障、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執行不力、人員操作不當等。
(1)倒殘過程中產生的次生危廢,部分為廢有機溶劑,若泄漏或遇明火時存在火災危險。
(2)生產過程中小容積廢包裝桶破碎工序產生粉塵,粉塵聚集容易產生粉塵爆炸,若除塵設施出現故障,則會產生粉塵超標排放,對大氣環境產生影響。
(3)有機廢氣不能有效收集,在車間內聚集,達到爆炸極限范圍,遇明火存在爆炸風險。
1、運輸過程中風險:
運輸過程的影響主要來源危險廢物在運輸過程中出現泄漏,從而導致污染事故。運輸過程中可能由于碰撞、震動、擠壓等,或者由于操作不當、重裝重卸、容器多次回收利用,強度下降,墊圈失落沒有擰緊等,均易造成物品泄漏、固體散落,甚至引起污染環境等事故。同時在運輸途中,由于各種意外原因,可能發生交通事故等,造成危險廢物拋至水體,造成較大事故,因此危險廢物在運輸過程中存在一定環境風險。
①運輸危險廢物的車輛在運輸過程中發生包裝袋破損,危險廢物泄露,會污染土壤和水體,若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及收集,揮發出來后污染大氣環境;
②運輸車輛未持有危險廢物運輸標志、未安裝具有行駛記錄功能的衛星定位裝置。未經公安機關批準,隨意進入危險廢物運輸車輛限制通行的區域,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則可導致污染事故發生或使事故擴大。
③對外來車輛及人員疏于管理,車輛進入廠區后速度過快,或對動火制度管理不嚴,也可能造成火災事故的發生。
2、裝卸過程中風險:
由于裝卸物料時操作不當,導致包裝桶等破裂等原因,若周圍有明火、火花時,就會發生火災,進出危險區域車輛未安裝阻火器可能引發火災事故,當出現火災等伴生事故時,亦會產生消防廢水和有毒有害氣體,進而導致大氣和水污染事件發生。
3、存儲過程中風險:
公司存儲主要為次生危廢和廢包裝桶的貯存,需要嚴格按照危險廢物的貯存管理進行貯存,防止污染外環境。
公司環保工程風險源主要包括:
(1)廢氣處理設施
廢氣處理設施出現設備故障,會影響車間內粉塵、有機廢氣收集和處理,車間內粉塵、有機廢氣達到一定濃度后有爆炸的風險。使用活性炭時,活性炭著火危險性的問題應該予以重視,發生事故的例子中積蓄熱量導致著火占了大部分。
(2)廢水處理設施
污水輸送管線破裂導致污水泄漏,對環境造成危害;廢水處理設施若進水水質不穩定會影響污水處理效果。
(3)危險廢物處置
公司危險廢物暫存于車間危廢倉庫內,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置,若包裝桶破裂,導致危廢的散落和泄露,會對周邊土壤、地下水產生污染。
公司使用的工藝設備、裝置如存在下述危險、有害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火災、爆炸等事故的發生。
1、設備設施缺陷(設計不合理、選材不當、劣質產品、密封不良、管道附件缺陷、施工安裝缺陷、檢測控制失靈)。
2、設備布置不合理,如設備之間防護間距太小,設備與易產生火花的地點的防護距離不符合規范要求,可能引發燃燒和爆炸。
3、設備本身不能滿足工藝要求。如標準設備由于不具有生產資質的工廠生產、制造;特種設備的設計、生產、安裝、使用不具備相應的資質或許可證等。
1、配電室和作業場所電氣設備、電線電纜等存在短路、過載起火危險;
2、變壓器、電機等如短路、超負荷等可引起電氣火災;
3、空壓機在工作時空氣壓縮放出大量熱量,如冷卻不夠可造成爆缸等事故;
4、空壓機等設備在使用期已到后如繼續使用,將引發泄漏、爆炸和火災。
根據風險評估報告,確定公司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為1.0×10-5次/年;最大可信事故為:各種原因造成的物料泄漏引起的人員中毒或爆炸及火險事故,大量物料直接或以消防尾水等形式間接進入環境產生的污染事故。
1、事故中直接后果分析
(1)泄漏事故:當液態危險化學品或危險廢物發生泄漏時,易揮發化學品散逸至空氣中導致局部空氣污染,周邊人體吸入過量時可能引起急性中毒;其余液態化學品或危險廢物泄漏可能流入雨污水管網導致地表水污染,或滲入地下導致局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2)火災爆炸事故:發生火災爆炸時產生的危害主要是震蕩作用、沖擊波、碎片沖擊和造成火災等影響,會造成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
2、事故中的次生危險性分析
①火災爆炸事故中的次生危險性分析
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進入大氣的燃燒產物包括CO、煙塵等,可能產生次生大氣環境污染事故。消防尾水若未有效收集直接排放,可能對滸東污水處理廠產生沖擊,并會對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產生影響。
②泄漏事故中的次生危險性分析
公司在泄漏事故中向空氣中散發的次生危廢等化學物質進入環境后,或在空氣中遷移、或進入水體、或進入土壤。泄漏事故源附近局部區域會因少量物料沉積或滲透降至土壤或地下水,在短時間內會對廠區內的綠化植物生長造成影響,嚴重的會污染地下水。由于次生危廢等儲量小,發生泄漏及時處理,不會造成重大環境危害。
總體而言,由于公司的化學品和危險廢物存儲量較小,公司在事故狀態下存在次生污染風險,但影響范圍是局部的、小范圍的。
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舅迷o料毒性等級為低毒類;所產生的倒殘廢液、廢有機溶劑屬于易燃物質,但其儲量較小,不構成重大危險源;公司原輔料均采用包裝桶、瓶或包裝袋,并由專業運輸隊伍承擔,儲運過程的環境風險較小。在采取了一系列預防、控制和消除危險有害因素的針對性措施后,公司的環境風險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公司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傷亡的危險僅發生在廠區內部區域,主要是對位于事故現場附近的職工造成影響,對廠區外環境中的居民住戶則不會因此造成不利影響。
根據《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及《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经h境風險評估報告》,按照企業環境風險等級劃分的辦法,企業現狀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等級評定為“一般[一般-大氣(Q0)+一般-水(Q0)]”。
表3.1-1 企業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情景
序號 | 突發環境事件 | 企業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情景 |
1 | 事故傷害 | 生產設備清理、檢修作業過程中,若違反安全操作規程,未進行隔離、清洗、置換、檢測合格,易發生機械傷害事故。 |
2 | 火災、爆炸、泄漏等事故 | ①突發性泄漏和火災爆炸事故泄漏、伴生和次生的泄漏物料、污水、消防水可能直接進入廠內污水管網和雨水管網,未經處理后排入區域雨水管網,給周邊地表水體造成污染。 ②公司收集的危險廢物部分燃燒后,可能會產生二次污染物,可能會引起局部大氣環境污染以及人員傷亡。在倉儲物料的裝卸、搬運過程中若操作不當或容器質量差,可因包裝的破損造成物料的泄露引發火災、爆炸事故。 a、物料儲存配置:禁忌物料的配置。項目倉儲中無禁忌類物料混存,但不同物料應隔離儲存;物料儲存量與儲存安排。物料平均單位面積儲存量、單一儲存區最大儲量、垛距、墻距、通道寬度若不符合倉儲要求,則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可增大。 b、物料的泄漏、變質:在物料的搬運、堆碼過程中若操作不當(摔、碰、撞、擊、拖拉、滾動等),可能發生物料的泄漏。 c、物料的包裝存在缺陷(破損、不嚴密、超裝、滲漏等)會引發泄漏。 |
3 | 環境風險防控設施失靈或非正常操作 | ①當截流措施失效或未有效打開時,當發生降雨或事故時,初期雨水、事故廢液無法有效收集,污染物直接外排污染環境。 ②當事故水池等設施失效時,事故廢水、消防廢水無法有效收集,排入外環境,造成環境污染。 ③當物料泄漏時,環境風險防控設施未正常運行,且未進行及時有效的疏散和控制,易造成人員傷亡。 |
4 | 非正常工況 | 非正常工況是指生產運行階段的開、停車、檢修、操作不正?;蛟O備故障等。由非正常工況引起的廢水、廢氣等的不達標排放,進入外界環境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
5 | 污染治理設施非正常運行 | 廢氣處理裝置發生故障導致廢氣超標排放,造成周圍大氣環境的污染。 |
6 | 違法排污 | ①大氣違法超標排放:造成局部大氣環境質量下降,可能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對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②污水超標排放的危害:未達到接管標準的廢水接管進當地污水廠,可能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 ③固體廢物違法處置排放: a包裝運輸過程中散落、泄漏的環境影響 公司危險廢物在包裝運輸過程中散落、泄漏時,若接觸土壤或進入水體,則會對泄漏處的水環境和土壤造成污染;危險固廢中含有有毒物質,散落、泄漏事故發生后,若未及時處置,會造成次生、伴生的環境污染。 b堆放、貯存場所的環境影響 公司危險廢物若堆放、貯存場所未按照要求嚴格做到防雨、防揚散、防滲漏或堆場內的危險固廢未得到及時清運,可能會造成泄漏等環境事故,從而造成對大氣環境、地下水及地表水環境及土壤的污染。 |
7 | 停電、斷水、停氣等 | 生產過程中因操作不當、電線絕緣老化等均會引起停電,造成火災、爆炸等事故,企業電路設置為雙電路。企業發生停電、斷水、停氣等事故概率較小,一旦發生,應與供電、供水、供氣部門緊密聯系,避免此種情況發生。 |
8 | 通訊或運輸系統故障 | 通訊或運輸系統發生故障時,在廠外運輸不能及時進行溝通、控制,對風險缺少控制力。公司應建立通訊錄,保持企業內部人員溝通順暢。危險化學品運輸需委托相關資質單位運輸,減少環境風險。 |
9 | 各種自然災害、極端天氣或不利氣象條件 | ①雷擊:蘇州地區年平均雷電29天以上,因此企業存在著雷擊的可能性并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②汛期:廠區所在地區依據資料統計歷史降水量較大,在汛期可能受到洪澇的侵害,對裝置和建筑物造成危害的同時,因電氣受潮而引發觸電等傷害事故。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洪水水位高于次生危廢倉庫圍堰的高度,引發次生危廢污染水及土壤,因此一定要注意汛期的洪水。 ③臺風:臺風和暴雨對生產裝置、設施和公用工程設施造成破壞和影響,導致建筑物倒塌、設備管道破裂泄漏、人員傷亡、電氣設備事故及停產事故。并可能引發二次事故。 ④濕度:地區平均濕度為79%,特別是梅雨季節,電氣設備易發生短路等電氣事故,導致影響正常生產、設備受損和人員傷害。 ⑤地震:地震可對生產裝置、設施和公用工程設施造成破壞和影響,導致建筑物倒塌、設備管道破裂泄漏、人員傷亡、設備爆炸、電氣設備事故及停產事故。 |
4現有環境應急能力評估
發生火災事故時,公司配備有相應的消防設施及器材,具體見表4.1-1。
表4.1-1 消防設施及器材一覽表
序號 | 名稱 | 配置地點 | 數量 | 責任單位 | 使用狀況 | 責任人 |
1 | 室外消火栓 | 全廠建筑四個角 | 4 | 安環科 | 良好 | 陸敏 |
2 | 室內消火栓 | 廠內建筑 | 22 | 安環科 | 良好 | 陸敏 |
3 | 手提式滅火器 | 廠內建筑 | 44 | 安環科 | 良好 | 陸敏 |
4 | 半面罩式防毒面具 | 物資儲存室 | 15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5 | 手電筒 | 前臺 門衛 | 3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6 | 對講機 | 車間、辦公室、門衛 | 10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7 | 急救箱 | 前臺 | 1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8 | 吸附材料或堵漏器材 | 罐區 倒殘區 | 2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9 | 洗眼器 | 倒殘區 | 1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10 | 安全帽 | 前臺 | 10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11 | 塑膠防化手套 | 物資儲存室 | 10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12 | 勞保鞋 | 車間各建筑物 | 15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13 | 擔架 | 物資儲存室 | 1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14 | 護目鏡 | 物資儲存室 | 10 | 安環科 | 良好 | 常菁唯 |
消防尾水收集處置防范措施:
泄露、火災爆炸事故發生時,泄露液以及消防尾水均通過事故水池進行收集,事故水池容量應根據發生事故的設備容量、事故時消防用水量及可能進入事故水池的降水量等因素綜合確定。參考《事故狀態下水體污染的預防與控制技術要求》(Q/SY-2013)等文件,明確事故存儲設施總有效容積的計算公式如下:
V總=(V1+V2-V3)max+V4+V5
注:(V1+V2-V3)max是指對收集系統范圍內不同罐組或裝置分別計算V1+V2-V3,取其中最大值。
V1—收集系統范圍內發生事故的儲罐或裝置的物料量;
V2—發生事故的儲罐或裝置的消防水量,m3;
V3—發生事故時可以轉輸到其他儲存或處理設施的物料量,m3;
V4—發生事故時仍必須進入該收集系統的生產廢水量,m3;
V5—發生事故時可能進入該收集系統的降雨量,m3;
①物料量(V1):以物料的最大存儲量計算,則事故狀態下的物料量V1為7.6m3。
②發生事故的儲罐或裝置的消防水量(V2)
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18版),室外消防:一次用水量25L/s,持續時間1.5h;室內消防:一次用水量10L/s,持續時間1.5h。因此,著火時,最大的消防水量=(25+10)×1.5×60×60/1000=189m3。消防尾水產生量按90%計,則為170.1m3。
③發生事故時可以轉輸到其他儲存或處理設施的物料量(V3)
取V3=0。
④發生事故時仍必須進入該收集系統的生產廢水量(V4)
公司生產廢水產生量約22t/d,則發生事故時必須進入該收集系統的生產廢水V4約22m3。
⑤發生事故時可能進入該收集系統的降雨量(V5)
發生事故時可能進入該收集系統的降雨量按日平均降雨量20mm,匯水面積6000m2計算,取值為120m3。
因此,廠區應急事故池需建造總體積為319.7m3的應急事故池。為確保事故池有足夠的容量,廠區建設有效容積350m3的應急事故池,滿足相關要求。事故池盡量采用全地下式,當發生泄漏等事故時,應確保廢液的及時收集處置。
1)污水儲存、轉輸能力
公司生產廢水、車間地面清洗廢水和初期雨水接入廠內廢水處理站處理,處理后的廢水全部回用,不排放。職工生活污水和經隔油池處理后的食堂廢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網送滸東污水處理廠處理。
2)雨水系統截流能力
公司基本實現雨污分流。生產廢水、車間地面清洗廢水和初期雨水經收集后通過管道輸送至公司廢水處理站進行處理,杜絕了地溝滲漏造成的清污不分。雨水進入公司雨水管網,公司共有1個雨水接管口,且公司雨水排口設有應急切斷閥。
3)環保管理及監測能力
公司設有專門的環保管理機構,配備專職環保管理工作人員,制定了各項環保規章管理制度、嚴格的生產操作規程和完善的事故應急救援體系。
公司不具備環境監測能力,若發生需應急監測的環境突發事件則委托江蘇創盛環境監測技術有限公司對事故現場進行現場應急監測。
公司建立應急物資供應保障體系,配有相應的應急器材。在應急狀態下,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調配使用并及時補充。公司應急設備每月檢查一次,一旦發現應急設備出現故障,應及時維修及保養,公司應制定設備維護及保養記錄表。
公司應急物資基本能滿足公司應急要求,今后公司應加強應急物資儲備的管理,健全應急物資儲備、調用、運輸和發放工作機制,加強對應急物資采購、儲備、調用環節的審計和監察,確保儲備規范,使用有效,同時應加強各級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操作人員等的培訓。
企業現有應急物資及裝備見下表4.2-1、表4.2-2。
表4.2-1 消防、安全防護設施情況表
序號 | 名稱 | 配置地點 | 數量 | 責任單位 | 使用狀況 | 責任人 |
1 | 全廠消防水管網圖 | 全廠建筑 | 2 | 安環科 | 滅火用 | 陸敏 |
2 | 室外消火栓 | 全廠建筑四個角 | 4 | 安環科 | 滅火用 | 陸敏 |
3 | 室內消火栓 | 廠內建筑 | 22 | 安環科 | 滅火用 | 陸敏 |
4 | 手提式滅火器 | 廠內建筑 | 44 | 安環科 | 滅火用 | 陸敏 |
5 | 手動報警按鈕 | 廠內建筑 | 22 | 安環科 | 報火警用 | 陸敏 |
6 | 廠房后有條河,作為消防車取水 | 廠區北15米 | 安環科 | 滅火用 | 陸敏 | |
7 | 應急照明燈 | 全廠建筑 | 40 | 安環科 | 疏散用 | 陸敏 |
8 | 疏散指示燈 | 全廠建筑 | 50 | 安環科 | 疏散使用 | 陸敏 |
表4.2-2 應急救援物資情況表
序號 | 名稱 | 配置地點 | 數量 | 使用情況 | 責任單位 | 責任人 |
1 | 半面罩式防毒面具 | 物資儲存室 | 15 | 泄露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2 | 手電筒 | 前臺 門衛 | 3 | 滅火救援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3 | 對講機 | 車間、辦公室、門衛 | 10 | 應急使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4 | 急救箱 | 前臺 | 1 | 救護使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5 | 吸附材料或堵漏器材 | 罐區倒殘區 | 2 | 滲漏吸附使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6 | 洗眼器 | 倒殘區 | 1 | 應急使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7 | 安全帽 | 前臺 | 10 | 火災應急使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8 | 塑膠防化手套 | 物資儲存室 | 10 | 火災應急使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9 | 勞保鞋 | 車間各建筑物 | 15 | 應急使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10 | 擔架 | 物資儲存室 | 1 | 應急救護使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11 | 護目鏡 | 物資儲存室 | 10 | 應急使用 | 安環科 | 常菁唯 |
1)公司應急隊伍
目前企業應急小組人員約11人,企業所招聘一線員工都應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自身綜合素質較高,應在進廠之初經過嚴格的崗前環境安全管理培訓,并學習相關的崗位操作知識,積累一定的實際操作經驗,對所在崗位的操作規程、技術工藝已經有所了解,目前企業可基本做到。企業的中層領導大多是在一線工作多年的技術人員擔任,他們具備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企業應急隊伍具備一定的應急處置能力。但是由于企業未進行過環境風險專業知識培訓,應急演練經驗不足,因此在應急隊伍的應急救援能力上還需要通過加強實踐演練,逐步提高。
2)外部救援力量
除了公司自身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外,公司還可利用高新區的應急力量和周邊企業的應急資源。
公司外部救援機構及聯系方式詳見表4.3-1所示,周邊企業聯系方式詳見表4.3-2所示。
表4.3-1 外部應急救援單位和有關政府部門通信聯絡方式
政府有關部門聯絡電話: | |
環保熱線 | 12369 |
交通 | 122 |
火警、蘇州市高新區武警消防大隊滸關中隊 | 119 |
蘇州高新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 0512-68751226 |
蘇州市疾病控制中心職業衛生科 | 0512-68263063 |
蘇州市應急管理局 | 0512-68611752、0512-68611773 |
蘇州市公安局虎丘分局滸墅關新區派出所 | 0512-66325600、0512-65393784 |
供電公司 | 95598 |
自來水搶修 | 69111 |
主要醫院聯絡電話: | |
急救中心 | 120 |
蘇州市急救中心值班電話 | 0512-69352050 |
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高新區醫院 | 0512-65391319 |
其他救援機構 | |
國家化學事故應急咨詢 | 0532-3889090 |
化學事故應急救援中心上海搶救中心 | 021-62533429 |
國家中毒控制中心 | 010-63131122(中繼線)010-83163338(備用) |
表4.3-2 周邊企業聯系方式
環境保護對象名稱 | 方位 | 距離(m) | 規模 | 電話 |
蘇州富虹鋅業有限公司 | E | 緊鄰 | 100人 | 0512-66612059 |
歌拉瑞電梯股份有限公司 | S | 60 | 300人 | 0512-66677808 |
蘇州中通快遞有限公司 | SE | 370 | 20人 | 0512-67376235 |
江蘇振翔車輛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 S | 425 | 100人 | 0512-68323766 |
蘇州先鋒木業有限公司 | W | 30 | 100人 | 13913141546 |
高新區滸墅關鎮森之星家具廠 | W | 160 | 20人 | 13906216489 |
蘇州特瑞藥業公司 | W | 290 | 200人 | 0512-68326584 |
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NW | 256 | 300人 | 0512-66672341 |
愛麗思生活用品(蘇州)有限公司 | NE | 225 | 150人 | 0512-69370999 |
安博蘇州新區滸關物流配送中心 | NE | 370 | 200人 | 15921805824 |
長興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 N | 420 | 140人 | 0512-67373188 |
從公司的實際生產經驗來看,公司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度、措施及預案,并按照要求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應急救援裝備和應急救援人員,在廠內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在事故發生時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蔓延,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但目前公司的應急設施和制度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司缺少應急監測的專業隊伍和相關儀器設備,因此企業在應急物資裝備方面,還需進一步補充完善。
(2)公司儲罐下面未設置圍堰或托盤,物料泄漏時的收集存在不便及困難,建議企業在儲罐下面設置圍堰或托盤。
(2)應急組織機構偏重于安全應急,缺少環境應急的相關人員及組織,應進行細化和明確。
公司設立以“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為公司發生應急事件時的指揮領導機構,負責組織實施事故應急,建議公司救援工作,由公司董事長范澤輝任總指揮,副總經理張旭濤任副總指揮,成員由生產辦員工組成。應急辦公室設在公司辦公室,24小時內部聯絡電話0512-66072662。
發生突發環境事故時,由公司董事長范澤輝負責應急事態的現場搶險指揮工作。若事發時董事長不在場,則由副總經理張旭濤代替擔負現場指揮職責。 其它員工執行現場指揮分配的搶險工作任務。在當地專職消防隊到達時,轉交其行使現場搶險指揮的權利,并密切配合。此外,根據應急工作需要,指揮部可臨時聘請有關專家成立專家組,組織機構詳見圖5.1-1。
圖5.1-1 企業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圖
公司成立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由總經理、副總經理、各相關部門人員組成。應急指揮部設置在辦公樓,24小時值班電話號碼為0512-66072662。
總指揮:范澤輝
副總指揮:張旭濤
成員:
在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各個應急小組按各自職責分工展開應急救援工作。通過平時的演習、訓練,完善事件應急預案。
(1)企業應急指揮部總指揮主要職責如下:
1)貫徹執行國家、當地政府、上級有關部門關于環境安全的方針、政策及規定;
2)組織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3)組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隊伍;
4)負責應急防范設施(備)(如堵漏器材、環境應急池、應急監測儀器、防護器材、救援器材和應急交通工具等)的建設,以及應急救援物質,特別是處理泄露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學品物資(活性炭、黃沙和石灰等)的儲備;
5)檢查、督促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督促、協助有關部門及時消除有毒有害物質的跑冒滴漏;
6)負責組織預案的審批與更新;
7)負責組織外部評審;
8)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
9)確定現場指揮人員;
10)協調事件現場有關工作;
11)負責應急隊伍的調動和資源配置;
12)突發環境事件信息的上報及可能影響區域的通報工作;
13)負責應急狀態下請求外部救援力量的決策;
14)接受上級應急救援只會機構的指令和調動,協助事件的處理,配合有關部門對環境進行修復、事件調查、經驗教訓總結;
15)負責保護事件現場及相關數據;
16)有計劃的組織實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的培訓,根據應急預案進行演練,向周邊企業提供本單位有關危險物質特性、救援知識等宣傳材料。
(2)副總指揮職責同總指揮職責,當總指揮不在公司時由副總指揮行使其職責。
(3)應急指揮部下屬機構職責如下:
表5.2-1 指揮機構及成員的職責與分工表
應急組織 | 工 作 職 責 與 分 工 |
通訊聯絡組 | ①接到報警后,立即通知應急指揮機構負責人,同時召集應急指揮機構成員,便于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②及時向應急指揮領導小組反映各小組進展情況,及時向各小組傳達領導小組的指令; ③負責與外部企業、居民、學校、消防、交通、環境監測等部門的聯系,便于及時轉移疏散和及時控制污染。 ⑤負責與外界技術專家、應急物資供用部門的聯系。 ⑥事故發生后,及時掌握事故信息,及時向當地政府部門匯報處置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和難點,以及事故發展趨勢。在事故得到處置后,向有關部門報告事故發生的原因、影響情況、造成的損失,便于政府的通報。 |
治安警戒組 | ①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后,根據事故情景配戴好防護裝備,迅速奔赴現場;根據影響范圍,設置禁區,布置崗哨,加強警戒,巡邏檢查,嚴禁無關人員進入禁區; ②接到報警后,封閉大門,維持道路交通程序,引導外來救援力量進入事故發生點,嚴禁外來人員入廠圍觀; ③應到事故發生區域封路,指揮搶救車輛行駛路線,指揮群眾正確疏散。 |
應急處置組 | ①發生突發環境事故時,迅速集合隊伍奔赴現場,根據事故情形正確配戴個人防護用具; 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預測設備、管道泄漏部位,進行計劃性檢修,并進行封、圍、堵等搶救措施的訓練和實戰演習; ③事故發生后,攜帶搶救傷員的器具趕赴現場,查明有無中毒人員及操作者被困,及時使引導人員脫離危險區域; ④切斷事故源和排除現場的有毒有害物質; ⑤負責現場搶救過程的通訊聯絡,視事故情況及時向指揮部報告,請求聯防力量救援; ⑥負責現場恢復工作,在指揮部確定現場已無人身危險的情況下,組織搶修人員對現場其他危險設施、損壞設備進行排險搶險或搶修,盡快恢復正常工作。 |
應急消防組 | ①平時加強防火、滅火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防火、滅火的技能;對滅火器材進行日常檢查、維護、保養工作,使其保持完好狀態。 ②根據事故情形正確配戴個人防護用具,按指揮部下達的指令完成應急救援任務,包括初期火災撲滅、消除有害物質、現場洗消、殘料收集轉移、及時控制危險源; ③火災撲滅后,積極參加恢復生產工作。 |
醫療救護組 | ①熟悉危險物質對人體危害的特性及相應的醫療急救措施; ②統計應急救護所需的藥品、器材,負責確保應急藥品、救護器材的供用。 ③事故發生后,應迅速做好準備工作,中毒者送來后,根據中毒癥狀,及時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對傷者進行輸氧急救,重傷員及時轉院搶救。 ④當急救力量無法滿足需要時,向其他醫療單位申請救援并迅速轉移傷者。 |
后勤保障組 | ①負責應急救援器材的統計、保管和維護,應急器材不足時,應向領導層反映,申請購置。 ②事故發生時,根據事故發生情況和現場需要,準備搶險搶救物資和器材,并提供使用。 ③器材不足時,及時向外單位聯系,調劑物質、工程器具等; ④事故消除后,負責器材的清點、維護和補充,并做好登記。 |
企業各職能部門和全體職工都負有事故應急救援的責任,各救援隊伍(尤其是義務消防隊)是事故應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務主要是承擔事故的救援和處置。等待急救隊或外界的援助會使微小事故變成大災難,因此每個工人都應按應急計劃接受基本培訓,使其在發生化學品事故時采取正確的行動。
企業現有救援隊伍及聯系方式見下表:
表5.2-2 公司現有應急救援隊伍
應急指揮機構成員單位 | 姓名 | 應急指揮機構職務 | 聯絡電話 |
總指揮 | 范澤輝 | 應急指揮小組組長 | 139-1574-4299 |
副總指揮 | 張旭濤 | 應急指揮小組副組長 | 136-1157-5734 |
通訊聯絡組 | 費志榮 | 組長 | 139-1150-5238 |
治安警戒組 | 穆志高 | 組長 | 183-6279-9232 |
應急消防組 | 居東棟 | 組長 | 130-5237-4946 |
何剛 | 組員 | 159-9598-5152 | |
應急處置組 | 陸敏 | 組長 | 152-5013-3839 |
常菁唯 | 組員 | 186-5253-4237 | |
醫療救護組 | 史諾瑩 | 組長 | 159-9549-3337 |
薛蓮 | 組員 | 158-5000-3529 | |
后勤保障組 | 薛廷虎 | 組長 | 138-6256-7956 |
24小時值班報警 | 0512-66072662 |
事件發生后,各主管第一時間組織處理,一旦部門領導到達現場后,主管的指揮權必須馬上上交,公司分管領導、總經理到達現場后,部門的指揮權必須移交給總指揮,部門指揮輔助總指揮,總指揮根據事件大小若授權指揮的,由授權者接替總指揮權。如果事態緊急、嚴重,副總指揮有權下達人員疏散、撤離的命令。
一旦發生重大事件,指揮部設在應急指揮辦公室,成員包括各救援小組及其各組成員?,F場則由副總指揮負責傳達應急指揮辦公室發出的救援處置指令。
通過對企業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設備、儲存倉庫、環保設施等進行分析,公司主要的風險源情況見3.1章節。
建立巡查制度,對全廠特別是主要風險源,部門負責人按照崗位責任制進行日常檢查、監控職責,并做好檢查記錄,發現異常情況或突發事件立即進行處理并根據情況上報到公司各應急指揮部。
生產車間各部門安裝有手動報警按鈕。一旦發生發現異常情況或突發事件可緊急處理并根據實際情況上報應急指揮部。
易燃、易爆場所的電氣設備采用防爆型電氣設備。
公司主要構筑物安裝了防雷設施,并且定期檢測,以防雷擊事件的發生。
在各主要生產工段以及重點風險源均設有監控系統;對全廠、主要風險源有巡查制度;對于各工段車間、關鍵崗位設有應急處置措施標識牌。
6.1.2.1預防的管理措施
1)定期組織員工的安全培訓,增強員工安全意識;
2)各崗位操作人員應在現場對設備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現場主管應按時對現場進行巡回檢查,排查事故隱患?,F場主管對危險源應保證每天到現場檢查一次;
3)現場主管應深入現場檢查人的不安全行為、操作規程執行情況,杜絕違章情況,班組長應每日對設備運轉情況進行檢查,確保完好;
4)現場主管每月應研究分析日常檢查發現的問題,研究制定解決或控制方案;
5)員工必須熟練掌握站內各種設備的技術性能和使用方法,能正確使用站內各種報警裝置和監控設備;
6)了解掌握各危險化學品的危險特性及應急處理方法;
7)嚴格執行壓力容器、儲罐的操作規程防止操作過程中出現跑、冒、滴、漏的現象;
8)每月召開一次安全生產例會,研究解決生產、儲存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定期安全隱患排查,對重大隱患的查處、整改情況進行監督。
6.1.2.2設計中采取的防范措施
公司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如下:
1)選址、總圖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
公司建設中已經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為:廠區總平面布置嚴格執行國家規范要求,所有建、構筑物之間或與其它場所之間留有足夠的防火間距,防止在火災或爆炸時相互影響。廠區道路人、貨流分開,滿足消防通道和人員疏散要求。整個廠區總平面布置符合防范事故要求,有應急救援設施及救援通道、應急疏散及避難所。凡禁火區均應設置明顯標志牌。
2)廢水、廢氣事故排放風險防范措施
公司廢水、廢氣處理過程中的事故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操作不當或處理設施失靈,廢氣不能達標而排放;二是項目因污染物防治設施非正常使用,如:管道破裂、泵設備損壞或失效、人為操作失誤等,導致廢水、廢氣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至環境而引起的污染風險事故。
為減少廢氣污染物排放和杜絕事故性廢水排放,在工程設計和營運期中采取以下措施:
①確保廢水進入相應的收集、處理系統,避免造成流失、外溢;
②加強對治理設施的維護保養,及時處理隱患,確保廢水、廢氣處理系統正常運行。
3)危險廢物在收集、貯存、運送過程中的風險防范措施
公司產生的危險廢物必須經科學地分類收集、貯存運送后交由有資質單位進行處置。
危險廢物在收集、貯存、運送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為保證公司產生的危險廢物得到有效處置,使其風險減少到最小程度,而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應具體采取如下的措施進行防范:
①應對公司產生的危險廢物進行科學的分類收集
科學的分類是消除污染、無害化處置的保證,要采用專用容器,明確各類廢棄物標識,分類包裝,并本著及時、方便、安全、快捷的原則,進行收集;
②危險廢物的貯存和運送
公司的危險廢物暫時貯存場所,不得露天存放危險廢物;危險廢物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4)危險廢物暫時貯存場所應當達到以下要求:
①遠離人員活動區和生活垃圾存放場所,方便危險廢物運送人員及運送工具、車輛的出入;
②有嚴密的封閉措施,設專(兼)職人員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員接觸危險廢物;
③防止滲漏和雨水沖刷,易于清潔和消毒,避免陽光直射;
④設有明顯的危險廢物警示標識;
⑤危險廢物轉交出去后,應對暫時貯存地點及時進行清潔和消毒處理。
5)其他一般要求
①按照爆炸和火災危險場所的劃分選擇電氣設備、防雷、防靜電等。
②配電裝置設置短路保護、過電流保護、過電壓及欠電壓保護、單項接地保護、斷相保護等。在操作崗位上配備足夠數量的防毒面具。
③公司在生產車間主要工作崗位設計了閉路電視監控系統。該系統由前端設備(攝像機、鏡頭等)、信號傳輸設備(視頻線)、終端設備(視頻錄像機、監視器、矩陣控制器)等組成,通過攝像機全方位的監控清洗區、泵區、裝卸區主要工作崗位的安全工作和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況,由視頻信號通過傳輸網絡傳送至監控室,并在監視器上顯示出來。管理或保安人員即可通過在監控室對攝像機圖像任意調用,就能對整個廠房的儲運過程及人員狀況了如指掌,以有效的保障儲運的安全性。
④對車輛進入嚴格管制,車輛要裝有可靠的阻火器才準進入。道路設限速標志,廠區內機動車輛行駛速度不得超過20公里/小時,雨棚下行使速度不超過5公里/時。
⑤所有設備的傳動部位安裝可靠的防護欄、防護罩等安全設施。
6.1.2.3安全措施
1)按照安全標志GB2894-1996的規定,在容易發生事故及危及生命安全的場所和設備,以及需要提醒操作人員注意的地點,均按標準設置各種安全標志。如在生產車間及原輔料倉庫等處設置“禁止煙火”等標志。
2)凡需要迅速發現并引起注意以防發生事故的場所、部位均按標準涂安全色。對消火栓、滅火器、固定式滅火系統的設備、管道、火災報警按鈕等消防設施,以及嚴禁人員進入的危險作業區的護欄采用紅色;安全通道等采用綠色;儲運裝置的管道根據管道內的介質及工藝要求進行涂色,其刷色和符號符合《工業管路基本識別色和識別符號》的規定。
3)在儲運裝置內外有可能發生墜落危險的操作崗位,按規范設置便于操作、巡檢和維修作業的扶梯、平臺、圍欄等設施,扶梯、欄桿高度不低于1.1米。
4)設計中盡量選用低噪聲、少振動的設備。
5)在接觸有毒有害介質的主要操作崗位,每個事故柜內配備1-2套空氣呼吸器及2-3套防毒面具;在接觸清洗、上料等工作崗位設置洗眼器及淋浴器,以保證操作工的安全。
6)按《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要求,辦公區內為職工提供合適的更衣室、女工休息室、廁所等生活衛生設施。
7)保證職工享受規定的防暑降溫待遇,在高溫崗位備有防暑、降溫藥品。值班、就餐室裝設空調、飲用水。
8)為了防止高處作業事故的發生,應符合有關規定的要求,如:
高處作業人員必須符合身體要求,同時必須正確穿戴個體防護用品(如安全帶、安全鞋、安全帽、安全手套等)等;
9)檢修作業應采取的安全措施:
檢修前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繪制施工圖,施工前辦理“檢修任務書”、“動火證”。
6.1.2.4消防及火災報警系統
1)全面的自動控制與監控
公司將對生產車間、倉庫物料儲存狀況進行全面的自動監控,對異常情況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警示,以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公司配有安全聯鎖系統,安全聯鎖系統遵循以下原則:①作業區域報警系統與廠區辦公室監控系統相連,監控系統24小時安排人員值班,一旦發生事故可在第一時間發現;②信號報警、聯鎖點的設置,動作設定值及調整范圍符合作業工藝的要求;③在滿足安全儲運的前提下,盡量選擇線路簡單、元器件數量少的方案;④信號報警、安全聯鎖設備安裝在震動小、灰塵少、無腐蝕氣體、無電磁干擾的場所;⑤信號報警、安全聯鎖系統中安裝在現場的檢出裝置和執行器符合所在場所的防爆、防火要求;⑥根據系統不響應安全聯鎖要求的概率劃分安全度等級。
2)組織網絡
公司設立防火委員會,由總經理任主任,各部門設立以主管領導為組長,由安全員和各班班長參加的防火安全領導小組;組成由各班班長和義務消防員組成的義務消防隊,班長為本班的防火責任人。
3)消防設施
公司消防系統設水消防系統。消防水由高新區自來水管網和消防泵提供,在廠區建一消防泵房。
6.1.2.5消防尾水引發次生環境風險防范措施
1)廠區內各建筑單元周圍都設有環形消防道路,內外道路暢通,有利于安全疏散和消防車及各種車輛順利通行。消防道路的寬度、轉彎半徑、凈空高度等均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8)中規定的要求,消防車道的寬度不應小于4m,凈高不應低于4m。且消防通道應保持通暢,使消防車輛順利通行。
2)廠區雨水、污水管道的進口均設置封閉閥,能夠及時阻斷被污染的消防水或其它廢水進入雨、污水管道。
3)2#車間建設有事故尾水收集池,對發生事故時泄漏的物料和初期雨水進行圍堵和收集。
4)廠區實行嚴格的“雨、污分流”。
6.1.2.6運輸過程防范措施
公司無原輔料運輸車輛及人員,原輔料的運輸均依托外單位,相應的預案管理執行外單位的應急管理。
(1)在危險源排查時發現存在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嚴重后果的重大危險源時,應及時預警。
(2)在收集有關信息證明可能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時,立即進入預警狀態,并采取消除或減緩措施。
(3)發布預警公告須經應急救援指揮部批準,預警公告的主要內容包括:突發環境事件名稱、預警級別、預警區域或場所、預警期起止時間、影響估計、擬采取的措施和發布機關等。預警公告發布后,需要變更預警內容的應當及時發布變更公告。
公司環境突發事件預警級別分為三個級別,分別為企業Ⅰ級(重大事故)預警,Ⅱ級(較大事故)預警、Ⅲ級(一般事故)預警。
(1)Ⅰ級預警
①各車間、倉庫等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或生產裝置發生嚴重故障引發火災爆炸事故,可能引發危險廢物在高溫情況下燃燒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并擴散到周邊社區、企業,預計造成的環境影響公司無能力進行控制。
(2)Ⅱ級預警
①各車間、倉庫等可能發生危險廢物泄漏事故,根據公司的應急處置能力,預計環境污染事件在極短時間內可處置控制,廢氣、廢水的環境影響范圍可以控制在公司廠界范圍內,不會對周邊企業、社區產生影響的事故。
②各車間、倉庫等可能發生火災事故,或生產裝置發生故障引發火災事故,根據公司的應急處置能力,預計環境污染事件在極短時間內可處置控制,廢氣、廢水的環境影響范圍可以控制在公司廠界范圍內,不會對周邊企業產生影響的事故。
(3)Ⅲ級預警
①現場發現存在可能泄漏或火災跡象將會導致泄漏、火災爆炸等事故的;
②遇雷雨、強臺風、極端高溫、汛澇等惡劣氣候;
③接到恐怖襲擊恐嚇電話或政府發布預防恐怖襲擊通知時;
④其他異?,F象。
在確認進入預警狀態之后,根據預警相應級別指揮領導小組按照相關程序可采取以下行動:
(1)立即啟動相應事件的應急預案。
(2)按照環境污染事故發布預警的等級,向全廠以及附近居民發布預警等級。
一級預警:現場人員報告直線主管,主管核實情況后立即報告公司,公司應急救援小組依據現場情況決定是否通知相關機構協助應急救援。若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嚴重,應當及時向區、市政府部門報告,由區、市領導決定后發布預警等級。
二級預警:現場人員或部門主管向安全環保部門報告,由安全環保部門負責上報事故情況,公司應急指揮組根據現場情況決定發布Ⅱ級預警,并及時通報公司并請求協助救援。
三級預警:現場人員立即報告車間負責人,車間負責人視現場情況調動車間應急力量組織現場處置,其他部門協調相關部門進行現場處置,落實巡查、監控措施;如隱患未消除,應通知相關應急部門、人員作好應急準備。遇非工作日時,及時報告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和有關人員。
(3)轉移、撤離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并進行妥善安置,廠內人員撤離按照疏散路徑進行撤離,廠外人員公司應協助外部應急隊伍進行人員的轉移和撤離。
(4)指令各應急專業隊伍進入應急狀態,環境監測人員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
(5)針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有關場所,中止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行為和活動。
(6)調集應急處置所需物資和設備,做好其他應急保障工作。
預警行動程序見圖6.2-1。
圖6.2-1 預警行動程序
根據事態的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級別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收集到的有關信息證明突發環境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執行。
報警與響應流程見圖6.3-1。
圖6.3-1 報警與應急流程圖
1、事故報警:發現事故者,應立即向應急救援小組報告,應急救援小組啟動與事故等級相適應的應急救援響應。
2、火災報警:凡在公司范圍內發生火災事故,首先發現者,應立即打公司內24小時應急電話0512-66072662,并通知安全環保部,安全環保部向主管和公司領導報告,應急救援小組響應成立。報警時,應清楚說明起火位置、起火燃燒對象、火勢大小及報警者姓名。如火勢較大公司自身控制不了,應及時向市消防支隊119報警。
3、24小時有效的報警電話:110。
4、24小時有效的內部、外部通訊聯絡手段。
內部:0512-66072662
外部:環保:12369 火警:119 公安:110 急救:120
應急救援報警方式見圖6.4-1。
圖6.4-1 應急救援報警方式示意圖
表6.4-1 外部救援機構名單
外部聯系單位 | 聯系電話 | 角色職責 |
蘇州高新區公安消防大隊 | 119 | 警報發生后,立即提供足夠的消防車、其它設備及消防員;撲滅火災,控制易燃、易爆、有害物質泄漏和有關設備容器的冷卻;組織對傷員的搜救;事故得到控制后負責洗消工作 |
蘇州市公安局蘇州新區分局 | 0512-66325600 | 負責人員疏散和事故現場警戒;參與事故調查處理 |
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 0512-65391319 | 對受傷人員進行緊急救治 |
蘇州高新區生態環境局 | 12369 | 在防治和處理污染上給與指導和支持,監控空氣和水污染情況。 |
蘇州高新區環境監察大隊 | 0512-68750415 | |
蘇州高新區應急管理局 | 0512-69208801 | 負責召集專家研究事故應急救援技術方案,并組織實施;按照權限組織開展危險化學品事故調查處理 |
蘇州市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 | 0512-69156053 | |
蘇州高新區自來水公司 | 0512-65629681 | 保障供水 |
高新區滸墅關鎮森之星家具廠 | 13906216489 | 互助企業 |
蘇州富虹鋅業有限公司 | 0512-66612059 | 互助企業 |
蘇州高新區生態環境局 | 0512-68075517 | 在防治和處理污染上給與指導和支持,監控空氣和水污染情況。 |
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現場有關人員應當立即通知車間負責人,車間負責人根據事故嚴重程度決定協助處理或啟動應急小組,并向企業領導和有關部門領導報告事故情況,必要時報告應急救援指揮小組,應急指揮小組接到事故報警后,迅速準確地詢問清事故的以下信息:
①污染事件的類型、發生時間、發生地點、污染范圍;
②污染事件的原因、污染源、污染對象、嚴重程度;
③有無人員傷害,受傷害人員情況、人數等;
④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它應對措施。
內部報告流程見下圖:
圖7.1-1 企業發生環境事故的報警方式圖
企業突發環境事件責任人在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后,應立即向110、119報警和通過熱線12369向相關部門報告,同時報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中心,由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中心報告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包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事發地的群眾一旦發現突發環境事件時,有義務向110、119報警或通過熱線12369向相關部門報告。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規定:“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以及負有監管責任的單位發現突發環境事件后,應在一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相關專業主管部門報告,并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span>
注意: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關于進一步做好涉及飲用水源環境事件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環辦〔2006〕23號)要求:“凡影響或可能影響到城鎮居民集中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不論事件等級大小,必須及時、準確上報?!?/span>
上報部門的聯系方式見第6章,外部聯絡方式表。
由公司應急指揮組根據事態情況,及時向公司周邊毗鄰單位進行突發事件情況通報,以避免發生連鎖環境事件,影響到毗鄰單位。主要通報內容:環境事件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的種類、數量、事件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當公司應急指揮組初步判斷突發環境事件的影響范圍將超出公司廠區范圍,公司應急指揮部應及時通報公司周邊企業。
當公司應急指揮組初步判斷突發環境事件的影響范圍將超出公司范圍,可能對周邊區域產生局部影響時,公司應急指揮組應及時向滸墅關鎮政府和高新區管委會部門報告,請求高新區應急響應中心援助,由高新區應急響應中心通過電話、傳真、報紙、公示等形式向環境突發事件可能影響的區域通報突發事件的情況,主要通報內容:環境事件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的種類、數量、事件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
(1)公司內部報告時限和程序
①在發生環境污染事件后,所在崗位人員馬上向班組長匯報,并按照應急程序對事故采取初步措施;應急救援小組接到報告后根據事故類型和程度按應急預案要求協助崗位人員處理現場事故;
②應急救援小組接到報告后,根據現場情況迅速作出判斷,確定事故級別,做出現場處置的妥善安排;
(2)外部報告時限和程序
①外部報告時限和程序按照《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環境保護部第17號令)執行。通報對象為滸墅關鎮政府、蘇州高新區生態環境局。
②在得知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應急救援小組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調查了解情況,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繼續擴大,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性質和類別作出初步認定,并把初步認定的情況及時上報蘇州高新區生態環境局。
當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初期無法按突發環境事件分級標準確認等級時,報告上應注明初步判斷的可能等級。隨著事件的續報,可視情核定突發環境事件等級并報告應報送的部門。
緊急情況下,可越級上報。
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初報在發現或者得知突發環境事件后首次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事件發展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報告在突發環境事件處理完畢后上報。
(1)初報應當報告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信息來源、事件起因和性質、基本過程、主要污染物和數量、監測數據、人員受害情況、飲用水水源地等環境敏感點受影響情況、事件發展趨勢、處置情況、擬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議等初步情況,并提供可能受到突發環境事件影響的環境敏感點的分布示意圖。
(2)續報應當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處置進展情況。
(3)處理結果報告應當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突發環境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突發環境事件潛在或者間接危害以及損失、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責任追究等詳細情況。
(4)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應當采用傳真、網絡、郵寄和面呈等方式書面報告;情況緊急時,初報可通過電話報告,但應當及時補充書面報告。
(5)書面報告中應當載明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單位、報告簽發人、聯系人及聯系方式等內容,并盡可能提供地圖、圖片以及相關的多媒體資料。
(6)報告涉及國家秘密的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應當遵守國家有關保密的規定。
通報模式:
(1)事故單元報警模式:“我是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尽痢痢粒ㄐ彰?,××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景l生火災(××泄漏)事故,請求救援”。
(2)公司發布緊急通知:公司通訊聯絡組用電話(手機)通知至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熬o急通知:××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景l生火災(××泄漏)事故,請應急救援人員立即到現場”。
(4)如需撤離全公司人員時,須及時進行通知,“緊急通知:××蘇州己任環??萍挤沼邢薰景l生火災(××泄漏)事故,全公司人員立即撤離到××(地點)”,確保人身安全。
事件報告應包括的內容有:事故發生的單位、時間、地點、類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直接的經濟損失、已采取的應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圍,潛在的危害程度,轉化方式趨向,可能受影響區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議等;事故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損失初步估計;事故發生的原因初步判斷、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
緊急情況是指:
(1)公司供應的物料和公用工程等因不可抗拒的原因必須降荷供應,或者停供的情況。
(2)現場發生火災、爆炸、人身傷亡、重大設備等事故。
(3)雖然公司內部沒有問題,但受到外部環境嚴重威脅時,如周圍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地震、洪水等。
針對突發環境事件嚴重性、緊急程度、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廠內部(生產工段、車間)控制事態的能力以及需要調動的應急資源,將突發環境事件分為不同的等級,等級依次為Ⅲ級(一般突發環境事件)、Ⅱ級(較大突發環境事件)、Ⅰ級(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對于Ⅲ級(一般突發環境事件),事故的有害影響局限在車間之內,并且可被現場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公司局部區域內,啟動三級響應:由該車間負責人負責應急指揮,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應急處置。
對于Ⅱ級(較大突發環境事件),事故的有害影響超出車間范圍,但局限在公司的界區之內并且可被遏制和控制在公司區域內。啟動二級響應:由公司總經理(總指揮)負責指揮,組織相關應急小組開展應急工作。
對于Ⅰ級(重大突發環境事件),事故影響超出公司控制范圍的,啟動一級應急響應:由公司應急指揮領導小組總指揮執行;應當根據嚴重的程度,通報區、市、省或者國家相關部門,由相關部門決定啟動相關預案、并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遇政府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時,移交政府指揮部人員指揮并介紹事故情況和已采取的應急措施,配合協助應急指揮與處置。
表8.1-1 應急等級與應急響應
應急等級 | 說明 | 應急響應級別 | 風險后果 | 應急響應程序 |
Ⅲ級 一般環境污染事件 | 1、廠區內發生小量泄漏時,且波及范圍有限(僅僅局限于廠內)。 2、廠區內發生小火災,包括車間、倉庫、公用工程、建筑物等。 3、生產部本身可以控制的火災。 | 三級 | 1、泄漏會導致廠區內部分區域環境空氣超標,影響廠內職工。 2、火災會導致廠內生產線停止。 | 1、班長或代理人(副組長或現場工作區主辦人員)負責指揮應急救援工作。 2、立即將處理情形匯報上一級。 |
Ⅱ級 較大環境污染事件 | 1、Ⅲ級事故未能得到控制時進入持續應急。 2、發生較大型泄漏或火災,但可以控制在固定區域內,并需要動員全廠及外界支援才足以控制。 | 二級 | 1、泄漏會導致廠內大氣超標、影響土壤; 2、火災會導致廠內生產線停止,并導致相應的廢氣無法正常排放;產生的消防水無法及時收集導致危險物質流至場外 | 1、董事長為現場指揮員,成立事故控制中心(成員為生產部全體人員及警衛人員),并通報總指揮官或請求外部支援。 2、總指揮官接到通報后,立即啟動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整體運作。 |
Ⅰ級 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 1、Ⅱ級事故未能得到控制。 2、大量危險或污染液體外泄至廠外。 3、大火災且可能波及鄰近廠區。 4、爆炸波及廠外,而且有嚴重影響時。 | 一級 | 1、泄漏會導致廠內大氣超標、影響土壤、外泄至廠外的液體流入周邊河道,導致北側河道的超標。 2、火災、爆炸會引至周圍廠區,導致周圍廠區的損失。 | 1、繼續應急救援指揮,交由政府相關部門運作,工廠則協助配合。 2、警察等單位協助群眾疏散。 |
公司危險化學品的危險和危害程度,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火災爆炸,可能造成人員的嚴重燒傷。當發生上述事故時,應立即采取以下應急救援措施。
1、最早發現者應立即向公司領導報告并按報警器報警,并采取一切辦法切斷事故源。
2、公司領導在接到報警后,應迅速通知上級領導,并及時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組長匯報,立即趕赴現場,查明事故發生原因,下達按應急救援處置的指令,同時發出警報,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及應急消防組以及各救援小組迅速趕往事故現場。
3、應急搶險組應迅速查明發生源點泄漏部位、原因,凡能以切斷電源、事故源等處理措施而在短時間內能消除事故的,則應企業內自救為主。如事故源不能自己控制,有擴大傾向,應向滸墅關鎮人民政府報告,由滸墅關鎮政府統一部署,組織應急救援力量進行處理。
4、根據事故狀態及危害程度,由應急救援指揮部命令各應急救援隊伍立即開展救援,并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事故處理情況。
5、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到達事故現場后,根據事故狀況和危害程度,作出相應的應急決定,并命令各應急救援組立即開展救援,在發生事故一定區域內停止一切明火作業。
6、治安警戒組、后勤組擔負治安、交通指揮和物資供應的任務,組織糾察,設崗劃分禁區,加強警戒,加強巡邏檢查,并提供搶險所需物資、防護用品和運輸車輛等,如本單位物資供應困難,應立即向友鄰單位請求支援。
7、若有傷員,醫療救護組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對傷員進行清洗包扎等救護,重傷員應及時送往醫院搶救。
圖8.2-1 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響應程序
8、應急處置組到達現場后,應迅速查明泄漏和擴散情況以及發展事態,根據應急救援領導小組下達的安全險、搶救指令,安全、迅速進行搶修設備,控制事故,防止事故擴大。
9、在事故得到控制后,立即成立事故專門處置組,調查事故原因和落實防范措施及搶修方案,并組織搶修,盡快恢復生產。并在專家咨詢組的建議下,對受污染現場和環境進行恢復處置工作。
突發環境事故應急響應一般流程見圖8.2-1。
1、應急時緊急停車停產的基本程序
公司運行人員發現公司設備、管線出現泄漏、損壞、失靈等現象,首先控制警戒事故現場,并上報有關領導,在征得同意后立即調整工藝流程,關閉事故管線、設施的進出口閥門,等待事故處理人員進行事故處理。
公司在發生需要切斷電源的突發環境事件時,應啟動備用發電機保證動力供應。在日常設備檢查維護過程中,也應將備用發電機列入日常檢查維修的內容中。
2、泄漏、火災、爆炸應急處置措施
(1)泄漏
①危險化學品泄漏時,現場負責人應立即組織搶修,撤離無關人員,搶救中毒窒息者。
②查找泄漏部位,確定程度,再采取相應的搶修措施。
③泄漏點為孔洞時,可使用堵漏器材(如竹簽、木塞、止漏器等)處理,并注意對堵漏器材緊固,防止脫落。
④如遇大量泄漏,現場人員應在保護好自身安全情況下,及時檢查隔絕事故泄漏部位,并向有關領導和“119”及當地環保部門、公安交警部門報警。
⑤處理過程中,應佩戴個人防護用品及自給式呼吸器,并有相應的監護措施。泄漏場所應保持通風。
(2)火災、爆炸事故應急措施
輔料倉庫及車間涉及的危險化學品主要有:倒殘廢液、廢有機溶劑等。
一旦發生火災爆炸時,做到立即報警,并且充分發揮整體組織功能,在人身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撲滅初起火災,將災害減到最低程度,避免火勢擴大殃及周圍危險場所,避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具體要求如下:
①現場發生火災時,全體職工務必保持鎮定,大聲報告,立刻報警,切斷事故現場電源,停止生產,并迅速擔負起搶救工作,不可袖手旁觀等待消防人員前來搶救而延誤時機。
②應急指揮組迅速電話通知所有的應急救援隊伍人員到著火區域上風口集合了解分析情況,疏散無關人員至安全區,并分析和確定火災爆炸原因,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撲救。
③撲救時人站在上風位置,順序前進。當火勢趨盛、無法靠自身力量撲救和控制時,職工應立即疏散撤離,并對人員進行清點,留下主控人員對系統進行手動控制,停止系統運行。
④其他生產車間工段人員密切注意本崗情況,加強崗位監督控制,確保其它目標安全生產。
⑤由于使用消防水時,消防廢水會排入廠區內雨水排放管網,因此需確保雨污水排放口切斷裝置處于關閉狀態,防止消防廢水流入雨水管線及污水管線進入附近水體,使廠區地面消防廢水通過消防水收集系統(雨污管網等)流入事故尾水池,待事故結束后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置。
⑥如情況嚴重,必要時由總指揮下令全廠全部停止,切斷所有危險源連接管道,由保安部人員帶領,廠區負責人負責將所有人員緊急疏散到廠區外安全地帶。
⑦由總指揮、副指揮等應急救援人員匯合商量堵漏滅火方案并確定方案。
⑧由企業消防組帶領公司義務消防隊人員,根據方案確定人員應站的最佳滅火點,對火源設備進行冷卻控制。
⑨如人員力量不足,由總指揮決定通知外援,直至火滅。
⑩由副指揮組織全體應急救援人員和消防人員,對現場進行清理,對人員進行清點。由EHS部對事故經過進行記錄,對事故進行調查報EHS經理。
具體到生產車間火災爆炸事故應急措施:
生產車間可能發生火災的裝置主要為各涂布線,發生火災事故時:
①立即切斷電源,關停所有生產設備,迅速切斷電源及連所有正在工作設備的管道閥門;
②用干粉、二氧化碳、抗溶性泡沫滅火劑、消防水等進行滅火,也可以用沙土進行覆蓋,防止火勢進一步蔓延。
③關閉雨污管網接管口或排放口的閥門,打開進入應急事故池閥門,讓消防水進入事故池暫存。
④火勢撲滅后須對現場進行消洗,消洗水進入事故池,根據其性質或委托處置。其他清點、記錄等善后工作按要求進行。
(3)人員接觸中毒窒息應急處理
根據危險化學品的性質和接觸的途徑分別采取以下措施:
①根據傷者的狀況決定使用廠車或撥打120急救電話。
②立即對傷者實施救護,施救者(主要由各樓層現場救護員)要做好個體防護佩戴合適的防護器。
③迅速將傷者移至空氣新鮮處,松開衣領和腰帶,取出嘴中異物,保持呼吸通暢;如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④如吸入大量有毒氣體,應將傷者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進行心肺復蘇術。
⑤采取以上應急措施后應立即送往醫院進行專業醫療救護。
3、周圍環境(企業)引發的次生、衍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措施
若公司周圍企業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引起的此生、衍生的環境事件影響到本企業,企業應急指揮機構應視情況而定,組織應急指揮機構報警、組織應急救援隊伍,對本廠可能受影響的區域進行阻隔,避免本廠的風險物質收到影響引發突發環境事件,同時有序對廠內可能受影響的生產區域進行停車處理,有序撤離工作人員。
4、污染物削減與消除方案
危險化學品泄漏、爆炸時,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立即隔離150m,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靜電工作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作業時使用的所有設備應接地。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氣體通過下水道、通風系統和密閉性空間擴散。合理通風,加速擴散,隔離泄漏區直至氣體散盡。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如有可能,將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作為一項緊急預防措施,泄漏隔離距離至少為100m。
5、控制事故擴大及事故可能擴大后所需使用的藥劑及工具
企業可能發生的事故主要為可燃液體的泄漏或火災爆炸,其中控制泄漏擴大所需使用的工具主要為堵漏物資設備,包括捆扎帶(堵漏膠)、包裝箱、專用扳手等;控制火災的工具主要為各類消防設施,包括室外消防栓、推車式干粉滅火器、手提式干粉滅火器等。
6、危險區的隔離與交通疏導
(1)危險區設定依據、初始危險區域設定的一般原則
根據泄漏物質特性以及當時風向和廠區內地面環境狀況,由應急指揮部劃定緊急隔離區域,除污區域和支援區,以便及時開展搶險和救援,詳見下圖7.3-1。
圖8.3-1 危險區設定示意圖
熱區又稱禁區、隔離區,為泄漏事故發生地點。其安全管制距離,隨著化學物質種類及泄漏火災狀況的不同而有差異,可初步設定半徑為50米的隔離半徑。
暖區又稱除污區,主要作用是供除污設備架設,可作為指揮部及救護站架設位置所在區域(冷區)的緩沖區域。這個緩沖地帶根據現場除污設備的需求,大約需要25米的距離,但考慮大量泄漏、伴隨火災、及大量氣體擴散時,必要時可加倍。除污站必須設在事故地點上風處,但仍需注意火災爆炸的破片以及有害氣體擴散的威脅。
冷區有人稱為安全區、支援區或指揮區,是尚未被污染之區域。但由于緩沖區域可能因任務需求而擴大,導致冷區也有部份區域或全部遭污染。指揮人員、救援隊伍以及后勤人員,均在冷區集結,必要時可向后撤至適當距離。
(2)事故現場隔離方法
在事故發生后,在確定的隔離范圍內拉警戒線,并在明顯的路段標明警示標志。
(3)隔離措施
事故現場在主要進出點由治安隊把守,禁止與事故處理無關人員進入現場,進入現場的有關人員,禁止攜帶手機和火種,禁止穿易產生靜電的衣物進入現場。
(4)事故現場周邊區域
在事故報警發生后,根據需要由公安部門協助治安隊對廠區和周邊區域的相關道路進行交通管制,在相關路口設治安人員疏導交通。
7、人員的緊急疏散和撤離
當發生重大泄漏事故時,可能對事故現場、廠區、工廠鄰近區人員及公眾的安全構成威脅時:
(1)事故現場人員或得知事故信息者第一時間內通知事故救援指揮部,由事故救援指揮通過電話、廣播、移動喇叭等通訊方式發布疏散令。疏散命令內容包括:疏散原因、有害物質性質、應急方法、緊急救治方法、疏散區域、正確的疏散方向、影響時間及其他注意事項。當事故后果可能威脅到公司外周邊地區人員安全時,指揮部應立即報告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請求組織人員疏散。
(2)事故現場人員根據當時風向向上風向撤離,并至集合點處集合。
(3)公司內部非事故現場人員撤離時,不得破壞事故現場,服從應急救援指揮部的安排,按事故應急疏散路線圖到達集合點。
(4)負責疏散引導人員清點集合處疏散人數,將清點結果及時上報指揮部,并對其進行安全轉移。
(5)事故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撤離現場時,同時向應急指揮匯報現場情況,按指揮要求,根據當時風向向上風向撤離,并在撤離至安全區后立即通知指揮人員。
(6)公司外周邊人員的撤離疏散由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組織指揮。
8、應急人員進入撤離現場的條件
應急人員在進入現場時應做好如下準備:一是人員準備,根據事故發生的規模,影響程度以及危險范圍,確定應急救援人員的人數,并由經驗豐富的或相關專業人員帶隊;二是救援器材、物資必須準備充足,以防出現吸附劑等救險藥劑不夠用的情況;三是必須弄清救援方式,救援前盡量弄清楚各類相關事故處置情況,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搶險救災;四是思想準備要充分,救援時思想情緒保持穩定,做好救援搶險工作。
當突發事件的危害已經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由應急小組組長命令應急救援人員撤離現場。撤離時應保持秩序不混亂,不得提前脫下防護設備,待到安全區域時立即消毒,沐浴。
9、應急救援的調度和保障供應措施
應急救援隊伍由應急小組組長統一調度和指揮,突發環境事故時,由應急小組組長下達救援命令,并由事故發生車間或生產工段負責人帶領展開應急救援行動。
應急救援物資由各物資保管人負責分發給各救援小組,在達到應急救援的目的同時盡量節約,不浪費。
1、確定污染物種類
大氣污染事件首先應當確定污染物的性質、排放量、嚴重程度、可控能力、影響范圍、風速風向以及大氣穩定度。
公司大氣污染物:①泄漏的各類危險化學品;②火災、爆炸產生的次生污染物;③廢氣處理設備不正常運行排放的污染物。
2、污染防治措施
(1)當廠區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超標時,需加強通風,同時排除泄漏點;出現危險化學品大量泄漏或爆炸時,應立即澆水降溫,組織滅火與人員疏散。
(2)若集氣裝置等出現故障,可導致廢氣非正常排放,污染大氣。當其出現故障時,應按停車順序關閉設備,并迅速組織人員對廢氣處理設施進行搶修。
(3)泄漏事故發生后,根據存量大小,設置警戒范圍。在有關地點設置“禁止入內”、“此處危險”的標志,或根據情況設立警戒崗,切斷通往危險區域的交通,禁止車輛、無關人員進入危險區。
(4)有影響鄰近企業時,及時通知,要求采取相應措施。需要時,向蘇州先鋒木業有限公司、蘇州富虹鋅業有限公司、歌拉瑞電梯股份有限公司等請求設備、器材和技術支援。
3、基本防護措施
(1)個體防護及安全預防措施:參加事故應急救援行動,應急救援人員必須佩戴和使用符合要求的防護用品。嚴禁救援人員在沒有采取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盲目施救。佩戴個人防護器具時注意檢查防護用品合格,且在平時檢查、保證在有效檢驗期內;正確佩戴使用防化消防服、防毒面具、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隔熱手套、絕緣靴等安全防護用具。
(2)洗消:到達安全地點后,要及時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流動的水沖洗身體,特別是曾經裸露的部分。
(3)救治:迅速撥打120,將中毒人員及早送醫院救治。中毒人員在等待救援時應保持平靜,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加重心肺負擔致使病情惡化。
(4)食品檢測:污染區及周邊地區的食品和水源不可隨便動用,須經檢測無害后方可食用。
4、受影響區域人群疏散方式
當環境事故發生后嚴重影響到了廠內以及受保護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時,應當組織人員疏散,疏散時,遵循以下原則:
(1)保證疏散指示標志明顯,應急疏散通道出口通暢,應急照明燈能正常使用。
(2)明確疏散計劃,由應急領導小組發出疏散命令后,疏散小組按負責部位進入指定位置,立即組織人員疏散。
(3)疏散小組用最快速度通知現場人員,按疏散的方向通道進行疏散。
(4)積極配合好有關部門(公安消防隊)進行疏散工作,主動匯報事故現場情況。
(5)事故現場有被困人員時,疏導人員應勸導被困人員,服從指揮,做到有組織、有秩序地疏散。
(6)正確通報、防止混亂。疏導人員首先通知事故現場附近人員先疏散出去,然后視情況公開通報,告訴其他區域人員進行有序疏散,防止不分先后,發生擁擠影響順利疏散。
(7)口頭引導疏散。疏導人員要用鎮定的語氣,呼喊、勸說人們消除恐懼心里,穩定情緒,使大家能夠積極配合進行疏散。
(8)廣播引導疏散。利用廣播將發生事故的部位,需疏散人員的區域,安全的區域方向和標志告訴大家,對已被困人員告知他們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自制救生器材的方法。
(9)事故現場直接威脅人員安全,疏散組人員采取必要的手段強制疏導,防止出現傷亡事故。在疏散通道的拐彎、叉道等容易走錯方向的地方設疏導人員,提示疏散方向,防止誤入死胡同或進入危險區域。
(10)對疏散出的人員,要加強脫險后的管理,防止脫險人員對財產和未撤離危險區的親人生命擔心而重新返回事故現場。必要時,在進入危險區域的關鍵部位配備警戒人員。
(11)專業救援隊伍到達現場后,疏導人員若知曉內部被困人員,要迅速報告,介紹被困人員方位、數量。
5、緊急集合點
(1)第一緊急集合點為公司大門口;
(2)做好宣傳工作,確保人人了解緊急集合點的地址,目的和功能;
(3)緊急集合點所必須有醒目的標志牌。
6、交通疏導
(1)發生嚴重環境事故時,應急領導小組應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匯報事故情況,安排好交通封鎖和疏通;
(2)設置路障,封鎖通往事故現場的道路,防治車輛或者人員再次進入事故現場;
(3)配合好進入事故現場的應急救援小隊,確保應急救援小隊進出現場自由通暢;
(4)引導需經過事故現場的車輛或行人臨時繞道,確保車輛行人不受危險物質的傷害。
(1)污染物種類
根據前面分析,公司水污染事件一般發生在突發事故時的事故消防廢水、泄漏物料通過雨水管網或其他途徑進入滸東污水處理廠及周圍水體中。一旦因控制不當或是無法控制而流出廠外時,針對不同?;吩闲孤┦鹿尸F場將采取不同的控制和清除污染應急處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
水污染事故發生后本公司應急指揮組應第一時間通知滸東污水處理廠,并上報當地政府部門,由政府部門通知下游用水單位采取應急措施,并委托地方監測部門在取水口進行采樣分析,一旦河水中COD、pH等超標,需及時做好應對措施,防止發生其他事故;廠區也需作好防護措施,盡量避免物料進入附近水體中。
發生重大環境事件時,可以通過當地政府采取限制或禁止其他企業污染物排放,調水將污染水體內污染物稀釋并疏導等應急措施,以消除減少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
公司在發生泄漏以及火災、爆炸事故時,將所有廢水、廢液均收集暫存于公司事故應急池中,待事故結束后,對事故尾水池內廢水進行監測,根據水質情況擬定相應處理、處置措施,可有效防止污染物最終進入水體。
(1)危險廢物的處置
公司危險固廢按照《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及修改單中的要求進行存儲。分類收集、存放,在廠區內的危廢倉庫臨時儲存保管。
危險廢物存儲區:地面進行硬化防滲,四周設有溢流槽,所有危險廢棄物均由具有相應的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開具轉移聯單。
(2)洪水漫溢污染事故應急措施
公司危廢區已設置圍堰,若突發連降暴雨,雨水可能漫入危險廢棄物存放區,從而導致水體污染。
在突發危險廢棄物堆場水污染事件后,需對受污染的水體情況進行初步調查,根據水體中pH、COD等特征分析確定受污染范圍,同時關閉雨水總排口閥門。受污染水體需抽入專用儲罐內,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理。
1、可用急救資源列表
公司附近的急救醫院人民醫院詳細情況見下表8.3-1,此外,公司附近還有一些小的診所。
表8.3-1 公司突發環境事故可用急救資源列表
醫院名稱 | 與廠界最近距離(km) | 傷員送達時間(分鐘) | 聯系方式 | 醫院急救能力 |
4.4 | 12 | (0512)66102210 | ||
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 第二醫院高新區醫院 | 3.3 | 11 | 0512-65391319 | 醫院位于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鎮康復弄28號,占地41.12畝(27414平方米),建筑面積14764平方米,床位250張,員工372人,擔負蘇州高新區西北部地區和相城區西部地區近30萬人口的常見病、多發病和急、危、重病人的治療搶救工作。 |
2、傷員現場治療方案
根據不同危險化學品采用不同的現場治療方案。
3、外傷急救處置
(1)一般外傷:脫離現場,清除污物,止血包扎,需要時送醫院進一步治療;
(2)骨折時用夾板固定包扎,移動護送時應平躺,防止彎折,送醫院治療;
(3)遇靜脈大出血時及時綁扎或壓迫止血,立即送醫院救治。
4、觸電急救處置
(1)迅速使觸電者脫離電源;
(2)解救時須注意不使傷者再受墜落摔傷、溺水等傷害;
(3)解救時禁止赤手或用導電體與觸電者接觸;
(4)當觸電者處于休克時,應立即施行心肺復蘇術;
(5)立即通知醫院派員搶救或將傷者送醫院搶救,在護送或搶救過程應繼續進行心肺復蘇措施。
5、醫院救治
(1)個別受傷人員救援時,由所在部門派員接引救護車輛至現場;
(2)門衛保安協助救護車輛的入廠安全措施的落實;
(3)多人受傷、中毒救援時,后勤保障組指揮協調派員接引與接洽,并派員跟隨。
1、確保建筑物安全,物資轉移到安全地帶(高處),對宣傳牌、綠化樹木、卷簾門等進行安全檢查。準備必要的防護或加固支撐物。
2、確保儲存設備設施和管道的安全。
3、確保救災指揮現場的通信暢通。密切監視錄像監控系統的正常進行。
4、檢查露天堆放物的安全。
5、確保并檢查全面或局部實施停產、停電、停水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6、檢查用電系統,保證臺風搶險用電的正常(監控等)。
7、及時撤離無應急任務的人員,準備應急車輛和駕駛員值班。
8、保證應急隊員食品正常供應和飲用水貯備,
9、抗災物資準備。及時采購防爆手電筒、應急燈、安全帽、雨衣、雨鞋、雨褲、編織袋、帆布、沙子和必要藥品等抗災物資。
本次應急預案與蘇州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相聯動,貫徹突發公共事件屬地負責的原則,公司是突發事故的責任主體,在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應急處置和善后處置中,負責統一組織和調配人力、物資、裝備、技術等資源。
要以動員為“媒介”,加強公司與蘇州高新區的對話,盡快在動員活動上形成聯動機制,做到平時同計劃、同演練,遇有情況同步響應,同步行動。為此:
一是要暢通情況通報渠道。公司與蘇州高新區在充分做好各自系統內的綜合協調、信息匯集工作的基礎上,應加強橫向溝通聯系,建立定期聯合信息通報制度,互通情況,信息共享。
二是要完善協調一體的預案體系。做好公司與蘇州高新區相關預案的銜接工作,對兩大體系的應急措施進行統一籌劃,要有盡可能明確細化的規定,并對預案實施動態管理,不斷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是要加強應急聯動演練。在演練中進一步明確協調程序,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鍛煉提高各級指揮員組織謀劃、臨機處置能力和各救援系統的應急反應能力,形成多方參與、統一指揮、有序協調、高效運轉的行動合力。
公司應急指揮部建立一個統一的指揮系統和統一的指揮平臺,按照整合現有電子政務資源、提高效率、節約行政成本的要求具體組織建設,與蘇州高新區應急指揮機構、應急指揮系統和應急指揮部位實現互聯互通,應急資源共享,實施應急聯動、遠程指揮調度和協助現場應急指揮。
公司預設事故發生時,可能會影響到周邊的企業及公眾,因此,當事故發生后,公司應指定專人通知周邊企業及交通管理部門,告知發生的事故及可能造成的影響、危害,通知周邊企業立即采取疏散或撤離影響范圍內人員;并請求交通部門采取對周邊受影響路段實行臨時交通管制,請過往車輛、人員繞行。避免對周邊企業及公眾的傷害。
(1)公司應急監測能力
公司不具備應急監測的能力,大氣環境、地表水、地下水環境采樣和監測均需要委托第三方有資質單位進行監測。
(2)內部、外部應急監測分工
公司安排專門人員配合監測公司應急監測人員環境監測布點,采樣,現場測試等工作。
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公司應急指揮辦公室立即與第三方有資質單位聯系,在第三方有資質單位監測人員的指導下,按下列應急監測方案(包括監測布點、頻次、監測因子和方法等),及時開展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工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對污染物質種類、濃度和污染的范圍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初步判斷,以便對事件能及時、正確的進行處理。
公司制訂了環境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監測方案,僅供監測公司參考。監測方案如下:
1、環境空氣污染事故(委托第三方有資質單位進行監測)
監測因子:根據事故風險類型和風險物質選擇適當的監測因子,將發生事故的風險物質納入監測范圍,應監測特征污染物,如SO2、NOx、可吸入顆粒物。
監測時間和頻次:按照事故持續時間決定監測時間,根據事故嚴重性決定監測頻次。
測點布設:以事故點為中心,根據地理特點、風向及其他自然條件,在事故點及下風向影響區域按一定間隔布設2~4個點采樣。見表8.4-1。
表8.4-1 大氣環境監測點位
監測點位 | 監測因子 | 監測頻次 | 追蹤監測 |
公司位置 | SO2、NOx、可吸入顆粒物 | 初始加密監測,視污染物濃度遞減 | 連續監測2次濃度低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為止 |
公司下風向 | 4次/天 | 連續監測2~3天 | |
公司上風向對照點 | 2次/應急期間 | / | |
廠界四周 | 初始加密監測, 視污染物濃度遞減 | 連續監測2次濃度低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值或已接近可忽略水平為止 |
2、地表水污染事故監測方案(委托第三方有資質單位監測)
監測因子:根據事故風險類型和風險物質選擇適當的監測因子,將發生事故的風險物質納入監測范圍,如發生危險廢物泄漏引起火災、爆炸事故,產生大量消防尾水時,應選擇PH、COD、SS、LAS、石油類為監測因子。
監測時間和頻次:按照事故持續時間決定監測時間,根據事故嚴重性決定監測頻次。一般情況下每小時取樣一次。隨事故控制減弱,適當減少監測頻次。
測點布設:為防止公司消防廢水進入雨水管網,對附近水體、納污河流、排放口均應進行監測,水環境監測因子見表8.4-2。
表8.4-2 水環境監測因子
監測點位 | 監測因子 | 監測頻次 | 追蹤監測 |
雨水排口 | COD、pH、氨氮、SS、TP、石油類、Cu2+ | 初始加密監測,視污染物濃度遞減 | 兩次監測濃度均低于相應排放標準 |
廢水排口 | COD、pH、氨氮、SS、TP、石油類、Cu2+ |
如果突發環境事件產生的廢水進入外環境,須在廢水排放口布設一個斷面,并根據實際情況在上游布設一個對照斷面,下游各布設控制斷面和削減斷面。
3、地下水污染應急監測(委托第三方有資質單位進行監測)
(1)監測因子:K+、Na+、Ca2+、Mg2+、CO32-、HCO3-、Cl-、SO42-、pH、Cu2+、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硝酸鹽、亞硝酸鹽、揮發性酚類。同時監測水位、井深、溫度等水文參數。
(2)監測頻次:監測1天,1次。
(3)監測點布設:設置1-2個監測點位,需要成井(下套管預留,以便后續跟蹤監測)。
4、土壤環境污染事故
土壤污染的采樣應當以事故發生地為中心,根據不同的污染物質確定一定范圍,然后在該范圍內離事故發生地不同距離設置采樣點,并根據污染物類型在不同的深度采樣,另外采集未受污染區域的樣品作為對照。采樣應采取垂直深10cm的表層土。一般在10m×10m范圍內,采用梅花形布點方法或根據地形蛇形布點方法,采樣點不少于5個。不同采樣點采集的樣品在除去小石塊和雜草后混合放入密封塑料袋。
表8.4-3 土壤應急監測頻方案
監測點位 | 監測頻次 | 監測因子 | 追蹤監測 |
公司 | 1次/應急期間 | pH、總石油烴、Cu2+等 | 清理后、送填埋場處理 |
對照點 | 1次/應急期間 |
現場應急監測分析方案的具體實施均是由有資質第三方檢測公司工作者完成的,而每一污染事故都可能危及分析人員的人身安全。為了保護分析人員并有效地實施現場快速分析,在實施應急監測方案之前,還應該配備必要的防護器材,如防化服、防靜電工作服、面部防護罩、防毒手套、頭盔、頭罩、口罩、防護鏡以及警示標志等。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即滿足應急終止條件:
(1)事件現場得到控制,事件條件已經消除;
(2)污染源的泄露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
(3)事件造成的危害已經被消除,無繼發可能;
(4)事件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
(5)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
突發環境事件為三級或二級響應時,應急終止的信號由企業自身發出,若突發環境事件為一級響應時,應急終止信號由外部救援隊伍應急指揮部發出。
(1)現場指揮小組確認終止時機或由事件責任單位提出,經現場指揮部批準;
(2)現場指揮部向所屬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下達應急終止命令;
(3)應急狀態終止后,相關類別環境事件專業應急指揮部應根據政府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直至其他補救措施無須繼續進行為止。
(1)通知本單位相關部門、周邊企業(或事業)單位、社區、社會關注區及人員事件危險已解除。
(2)對現場中暴露的工作人員、應急行動人員和受污染設備進行清潔凈化。
(3)應急指揮部配合有關部門查找事件原因,防止類似問題的重復出現。
(4)編制突發環境事件總結報告,于應急終止后上報。
(5)根據環境事件的類別,由相關專業主管部門組織對環境應急預案進行評估,并及時修訂。
(6)參加應急行動的部門分別組織、指導環境應急救援隊伍維護、保養應急儀器設備,使之始終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
(7)進行環境危害調查與評估,對周邊大氣環境進行檢查,統計周邊人員的健康狀況。
(8)對于由于公司的環境事件而造成周邊人員傷害的,統計傷害程度及范圍,對其進行適當經濟補償。
(9)根據事件調查結果,對廠區已有的防范措施與應急預案做出評價,指出其有效性和不足之處,提出整改意見。
(10)做出污染危害評估報告,設置應急事件專門記錄人員,建立檔案和專門報告制度,設專門部門負責管理,并上報當地政府。
在恢復生產前,確保:①廢棄材料被轉移、處理、貯存或以合適方式處置。②應急設備設施器材完成了消除污染、維護、更新等工作,足以應對下次緊急狀態。③有關生產設備得到維修或更換。④被污染場地得到清理或修復。⑤采取了其他預防事件再次發生的措施。
1、應急響應和救援工作結束后,公司應生態環境部門根據事故現場情況進行后續的跟蹤監測或環境質量監測,直到基本恢復事故發生前的狀態。
2、由公司牽頭,查找事故原因,收集、整理應急救援工作記錄、方案、文件等資料,編制環境事故總結報告,組織專家對應急救援過程和應急救援保障等工作進行總結和評估,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及時修訂應急預案。
(1)應急組織機構、人員的銜接
本預案應注重與《蘇州市高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及周邊企業應急預案之間的相互銜接。
當發生風險事故時,公司外部協調組應及時承擔起與高新區生態環境局、高新區應急指揮中心的聯系工作,及時將事故發生情況及最新進展向有關部門匯報,并將上級指揮機構的命令及時向公司應急救援小組匯報;編制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并將報告向上級部門匯報。
(2)預案分級響應的銜接
①III級、II事故:在污染事故現場處置妥當后,經應急救援小組研究確定后,向當地環保部門和應急指揮中心報告處理結果。
②I級事故:應急救援小組在接到事故報警后,及時向高新區生態環境局報告,并請求支援;高新區應急處理指揮中心進行緊急動員,適時啟動區域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迅速調集救援力量,指揮各成員單位、相關職能部門,根據區應急預案組成各個應急行動小組,按照各自的職責和現場救援具體方案開展搶險救援工作,廠內各小組聽從區現場指揮部的領導。當污染事故有進一步擴大、發展趨勢,或因事故衍生問題造成重大社會不穩定事態,高新區生態環境局將根據事態發展,及時向上匯報以及時調整應急響應級別。
(3)應急救援保障的銜接
1)單位互助體系:公司和周邊企業建立良好的應急互助關系,在重大事故發生后,相互支援。
2)公共援助力量:廠區還可以聯系高新區消防隊、醫院、公安、交通、安監局以及各相關職能部門,請求救援力量、設備的支持。
3)專家援助:企業建立風險事故救援安全專家庫,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聯系獲取救援支持。
(4)應急培訓計劃的銜接
企業在開展應急培訓計劃的同時,還應積極配合高新區開展的應急培訓計劃,在發生風險事故時,及時與高新區應急組織取得聯系。
(5)公眾教育的銜接
企業對員工開展教育、培訓時,應加強與周邊公眾和周邊相關單位的交流,如發生事故,可更好的疏散、防護污染。
(1)污染治理措施的銜接
當風險事故廢水超過企業能夠處理范圍后,應及時向周邊相關單位請求援助,幫助收集事故廢水,以免風險事故發生擴大。
(2)消防及火災報警系統的銜接
廠內消防設施已配套建設,廠內采用電話報警,火災報警信號報送至廠內消防設施。
(3)應急救援物資的銜接
當企業應急救援物資不能滿足事故現場需求時,可在高新區生態環境局應急中心協調下向鄰近企業請求援助,以免風險事故的擴大,同時應服從高新區生態環境局的調度,對其他單位援助請求進行幫助。
1、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
2、安置受災人員,賠償受災人員損失。
3、組織專家對突發環境事件中長期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在相關部門的監管下,對受污染生態環境進行恢復。
具體為事故得到控制后,應急協調人必須組織進行后期污染監測和治理,包括處理、分類或處置所收集的廢物、被污染的土壤或地表水或其他材料;清理事故現場;進行事故總結和責任認定;報告事故;將事故記錄生產記錄;補充和完善應急裝備;在清理程序完成之前,確保不在被影響的區域進行任何與泄漏材料性質不相容的廢物處理貯存或處置活動等安全措施;修訂和完善應急預案。
我公司為員工辦理保險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發生重大環境事故后,受災人員應當視為工傷,享受工傷保險。
為具有應急救援任務的應急救援人員辦理意外傷害保險,以防在救援時受到意外傷害,確保救援人員的安全。
公司制定的應急預案為發生事故時的指導性文件,它必須以公司定期組織和進行的應急培訓和演練為支撐。因此,公司必須重視員工的應急培訓和演練工作,落實時間、人員、經費等具體問題。
公司進行的應急培訓和演練以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為重點開展培訓和演練工作,以提高發生事故時的應急處置能力,減少事故損失,降低事故造成的影響。
1、應急培訓和演練的原則
應急演習類型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應急演習雖有不同特點,但在策劃演習內容、演習情景、演習頻次、演習評價方法等工作時,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應急預案規定;在組織實施演習過程中,必須滿足“領導重視、科學計劃、結合實際、突出重點、周密組織、統一指揮、分步實施、講究實效”的原則。
另外應急培訓、演習中必須特別注意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演習過程應盡可能模仿可能事故的真實情況,但不能采用真正的危險狀態進行演習,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2)演習之前應對演習情況進行周密的方案策劃。編寫場景說明書是方案策劃的重要內容;
(3)演習前應對有關人員進行必要培訓,但不應將演習的場景介紹給應急響應人員;
(4)演習結束后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和整改。
2、應急培訓和演練的目的
應急培訓和演習的目的是通過培訓、評估、改進等手段,提高本預案的可操作性;提高應急救援人員的工作水平與應急救援隊伍的反應和銜接配合的協調能力;增強干部職工應對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有效發揮應急預案的防范和化解風險的作用;提高企業對環境事件的綜合應急能力。具體包括以下3方面:
(1)檢驗預案的實用性和可行性,為預案的修訂和完善提供依據;
(2)檢驗企業各級領導、員工是否明確自己的職責和應急行動程序,以及各專業隊伍間的協同反應能力和實戰能力;
(3)提高人們抵抗事故的能力和對事故的警惕性,有效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減少事故損失。
3、應急培訓和演練的作用和范圍
重大事故應急演習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正確運用可以發揮如下作用:
(1)評估企業應急準備狀態,發現并及時修改應急預案和執行程序中的缺陷和不足;
(2)評估企業重大事故應急能力,識別資源需求,澄清相關機構、組織和人員的職責,改善不同機構、組織和人員之間的協調關系;
(3)檢驗應急響應人員對應急預案、執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實際操作技能,評估應急培訓效果,分析培訓需求。同時,作為一種培訓手段,通過調整演習難度,進一步提高應急響應人員的應急素質和能力;
(4)促進企業各級領導和員工對應急預案的理解,爭取他們對重大事故應急工作的支持。
公司應急培訓和演習的對象主要是本企業范圍內員工,以應急救援人員為主。
公司員工環境應急基本知識培訓內容:
企業員工應急培訓應制定應急培訓計劃,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如自學、講課、辦培訓班等,加強對各有關人員搶險救援的培訓,以提高事故應急處理能力。
(1)安全法規
法規教育是應急培訓的核心之一,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育使應急人員在思想上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明確“有法必依、照章辦事”的原則。
(2)安全衛生知識
主要包括:火災、爆炸基本理論及其簡要預防措施;識別重大危險源及其危害的基本特征;重大危險源及其臨界值的概念;化學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及控制其擴散的方法;中毒、窒息的判斷及救護等。
(3)安全技術與搶修技術
在實際操作中,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搶修工作中,進行安全操作、事故控制搶修、搶險工具的操作、應用;消防器材的使用等。
(4)事故情況下減緩環境污染措施
當發生突發環境事故時,應立即采取積極措施,最大限度在境內消減污染物,對污染區域加強通風,采取堵截、投放活性炭等一切可能的措施,努力減輕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
(5)應急救援預案的主要內容
使全體職工了解應急預案的基本內容和程序,明確自己在應急過程中的職責和任務,這是保證應急救援預案能快速啟動、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
采取的方式:課堂教學、綜合討論、現場講解等。
培訓時間:每年不得少于2次,每次不得少于2小時。
應急指揮人員培訓內容應包括:
(1)協調與指導所有的應急活動;
(2)負責執行一個綜合的應急計劃;
(3)對現場內外應急資源的合理調用;
(4)提供管理和技術監督,協調后勤支持;
(5)協調信息傳媒和政府官員參與的應急工作;
(6)負責提供事故后果的文本,負責提供事故總結等。
采取的方式:綜合討論、專家講座等。
培訓時間:每年不得少于2次,每次不得少于2小時。
由于各地區的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的條件不同,居民的安全知識和防災避險意識差異很大,需要加強安全宣傳教育,使群眾了解和掌握一旦發生毒物泄漏等險情后,可能發生的事故和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了解有關避險方法和逃生技能等。同時,應公布專用報警電話,或與公安的110、消防的119等建立聯動系統,保證一旦發生了險情,當地居民能立即報警,并知道怎樣進行緊急疏散和撤離。
外部公眾應急宣傳知識如下:
(1)火災發生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風前進;
(2)毒氣泄漏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繞到逆風方向去,不要順風跑;
(3)對社區及周邊人員培訓,本公司發生事故后存在哪些危險有害性;
(4)介紹各種信號的含意;
(5)防護用品的使用及事故狀態下自制簡單防護用具。
宣傳方法主要為:通過廣播、宣傳欄、通訊等有效形式大力宣傳事故應急知識,另外可以開展應急知識宣傳周活動,進一步加大應急教育宣傳工作力度。
采取的方式:口頭宣傳、應急救援知識講座等。
時間:每年不少于2次。
應急預案中應規定每年每人應進行培訓的時間和方式,定期進行培訓考核。
年度應急培訓計劃表見下表:
表10.1-1 年度應急培訓計劃表
序號 | 培訓項目 | 時間頻次 | 要求 | 方式 |
1 | 應急預案 | 每年一次 | 全廠人員熟知, 懂應急操作 | 授課、演練 |
2 | 相關的安全 知識 | 每3個月 培訓一次 | 全廠人員熟知 | 授課 |
公司應急指揮領導小組從實際出發,針對危險目標可能發生的事故,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公司級模擬演習。把指揮機構和救援隊伍訓練成一支思想好、技術精、作風硬的指揮班子和搶救隊伍。一旦發生事故,指揮機構能正確指揮,各救援隊伍能根據各自任務及時有效地排除險情、控制并消滅事故、搶救傷員,做好應急救援工作。每年年底根據實際情況編制下年的演練計劃。計劃包括:⑴演練組織與準備;⑵演練范圍與頻次;⑶演練組織等。
部門級的演練由部門負責人(現場指揮)組織進行,公司安環部、技術部生產及相關部門派員觀摩指導;
公司級演練由公司應急指揮部組織進行,各相關部門參加;
與政府有關部門的聯合演練,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進行,公司應急指揮辦公室領導參加,相關部門人員進行必要的配合。
演練應制訂演練方案,按演練級別報應急指揮負責人審批;演練前應落實所需的各種器材裝備與物資、交通車輛、防護器材的準備,以確保演練順利進行;演練前應通知周邊社區、企業人員,必要時與新聞媒體溝通,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部門演練(或訓練)以報警、報告程序、現場應急處置、緊急疏散等熟悉應急響應和某項應急功能的單項演練,演練頻次每年至少2次;公司級演練以多個應急小組之間或某些外部應急組織之間相互協調進行的演練與公司級預案全部或部分功能的綜合演練,演練頻次每年至少1次。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演練,視政府組織頻次情況確定。
演練內容如下:
(1)全體救援人員緊急集合到緊急集合點;
(2)掌握應急救援預案,事故時有條不紊地組織應急救援行動;
(3)熟悉如何有效控制事故,避免事故失控和擴大化;
(4)各部門依據應急救援的職責和分工開展工作;
(5)組織應急物資的調運;
(6)申請外部救援力量的報警方法,以及發布事故消息,組織周邊社區、政府部門的疏散方法等;
(7)事故現場的警戒和隔離,以及事故現場的洗消方法;
(8)把事故廢水的應急處置作為重點演練內容;
(9)環保處理設施出現故障應急處置演練;
(10)參照同類行業事故案例進行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11)本綜合預案、各專項應急預案的實際演練;
(12)現場處置方案的實際演練;
(13)演練完成后,進行總結,找出存在的問題,持續改進提高。
1、預案評估
演練時設置觀察員,評估所有人員的操作;現場演練結束后,及時總結演練成績。指揮部和各專業隊經演練后進行講評和總結,及時發現事故應急預案集中存在的問題,并從中找到改進的措施。
(1)發現的主要問題;
(2)對演練準備情況的評估;
(3)對預案有關程序、內容的建議和改進意見;
(4)對在訓練、防護器具、搶救設置等方面的意見;
(5)對演練指揮部的意見等。
2、預案修正
(1)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經演練評估后,對演練中存在的問題應及時進行修正、補充、完善,使預案進一步合理化;
(2)應急救援危險目標內的生產工藝、裝置等有所變化,應對預案及時進行修正。
在突發環境時間應急處置工作中有下列事跡之一的個人,依據有關規定給予表彰:
(1)出色完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任務,成績顯著的;
(2)對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發生,使國家、公司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免受或者減少損失,成績顯著的;
(3)對事件應急準備與響應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
(4)有其他特殊貢獻的。
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中有下列行為的,按照相關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不認真履行環保法律、法規而引發環境事件的;
(2)不按規定報告、通報突發環境事件真實情況的;
(3)拒不執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者在事件應急響應時臨陣脫逃的;
(4)盜竊、貪污、挪用環境事件應急工作資金、裝備和物資的;
(5)阻礙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或者進行破壞活動的;
(6)散步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
(7)有其他對環境事件應急工作造成危害的行為的。
公司通過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培訓制度、危險廢物運輸單位檢查運輸車輛實際運行制度(包括行駛時間、路線,停車地點等內容)、以及定期演練等制度。并定期進行應急救援裝備、物資、藥品等檢查、維護(包括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的安全、消防設備、器材及人員防護裝備)以保障企業環境安全。
公司指定專人對應急物資、應急設施進行管理、檢查、維護和保養。應急物資、器材、設施的供應是根據裝置的要求,向應急指揮部申請,由供應部門提供。環境安全部門發行有對應急裝備的月點檢表,各使用部門每月盤點記錄于點檢表內交至環境安全部門,再經環境安全部門匯總及時更新、補缺。
公司在倉庫、生產車間配備有黃砂、收集桶、滅火器等應急設施及物資,并按規定放在適當的位置,并作明顯的標識;緊急情況下,可以進行有效救援。
另外公司配備了個體防護設備,便于日常和緊急情況下使用,目前廠內配備的個體防護設備主要為安全帽及防護手套、安全鞋等,主要儲存在勞保倉庫,有專人看管,便于領取和使用。
公司不僅加強了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隊伍建設,而且加強了應急救援隊伍的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重點培訓了一支常備不懈、熟悉環境應急知識、充分掌握各類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措施的應急隊伍,保證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能迅速參與并完成搶救、排險、消毒、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內部各部門建立聯動協調機制,提高準備水平,提高其應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素質和能力。
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副總指揮、各應急小組組長以及成員必須24小時開通個人手機(聯系人及聯系方式詳見附件),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材,值班電話保持24小時通暢,節假日必須安排人員值班。不僅要充分發揮信息網絡系統的作用,而且要保證企業內部常規應急通訊設施的正常運行,如電話、對講機、廣播等,并定期進行日常維護,確保應急時能夠統一調動有關人員、物資迅速到位。
整個廠區的電信電纜線路包括電話線路、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線路等,各系統的電纜均各自獨立,自成系統。整個廠區的報警系統采用消防報警系統、手動報警和電話報警系統相結合方式,并定期進行日常維護,確保本預案啟動時應急行動指揮通信的暢通。
經費保障:
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理所需經費,包括應急物資、儀器設備、交通車輛、應急咨詢、應急演練、人員防護設備、應急辦公室運作經費,由我公司環境安全部制訂計劃預算,報總經理批準后,由財務部支出。
??顚S?,公司在每年的年度預算中給予環保部門充分合理的經費用于公司環境保護和環境安全,不斷完善環境應急設施,提升公司的環境風險防范能力,保障經費的日常支出和應急狀態時應急經費的及時到位。
其他保障:
1、人員安全防護
(1)進入現場的應急人員須佩戴明顯的救援標識以及根據危險源特性,佩戴合格的個人防護用品。
(2)事件現場周邊人群的安全受到威脅時,應急指揮機構協助當地政府采取疏散、隔離等行動保護公眾。需要大量人員疏散和避難,應急指揮機構協助當地政府妥善安置疏散人群。
(3)應急指揮機構協助當地政府部門對突發環境事件現場實行嚴格管制,無關人員不得進入。
2、技術支持
(1)公司技術專家組對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
(2)高新區生態環境局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對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
(3)消防隊到場后,應急響應團隊應給予他們相應的技術支持。
3、交通運輸保障
(1)在應急狀態下,應急指揮機構和現場指揮團隊可以調動公司內所有車輛。
(2)保持救援道路的通暢。
4、治安保障
公安機關和公司保安負責警戒治安。
5、醫療保障
(1)簽訂應急救援協議醫院,提供人員救治等醫療保障。
(2)接受急救培訓的公司醫療小組人員對傷員進行現場急救。
1、單位互助體系
建設單位和周邊企業將建立良好的應急互助關系,在重大事故發生后,能夠相互支援。
2、與滸墅關鎮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的對接和聯動,公共援助力量公司還可以聯系滸墅關鎮消防中隊、醫院、公安、交通以及政府部門,請求救援力量、設備的支持。建設單位應急演練和培訓可以委托滸墅關鎮消防中隊進行指導參與,
3、應急救援信息咨詢
外部救援單位聯系電話見附件。
4、其他相關保障措施
危險廢物運輸和二次危廢的運輸對我公司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因此,公司與危廢處置單位簽訂了委托運輸協議,運輸公司指派專用的車輛、經培訓考核的人員作為司機和押運員駕駛和押運危險廢物車輛,并配備了泄漏物收集器材和消防設施,一旦發生事故,可以有效進行處置。
公司應急指揮部應定期在進行預案演練或經歷環境應急實戰后對參與演練和實戰的部分進行評審,評審由上級主管部門的人員和專家參加,與時俱進,對預案內容不斷充實和完善。
邀請環境應急專家、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公司附近社區領導、企業領導等召開預案評審會,收集對預案中具體內容的補充信息,根據評審會達成的意見及時修改預案內容。
預案經內部評審、外部評審,并修改完善后,按照要求存檔備案,并上報高新區生態環境局備案。
本預案自2020年X月X日發布。
公司應急預案經評審后,由總經理簽署發布并上報至蘇州市高新區生態環境局應急部門備案。應急指揮辦公室負責對應急預案統一管理;應急指揮辦公室負責預案的管理發放,發放應建立發放記錄,并及時對已發放預案進行更新,確保各部門獲得最新版本的應急預案;應發放給應急指揮小組成員和各部門主要責任人、各崗位;應急預案評審由公司根據演練結果及其他信息,每三年組織一次評審,以確保預案的持續適宜性,評審時間和評審方式視具體情況而定。
在下列情況下,應對應急預案及時修訂、補充與完善:
(1)危險源發生變化(包括危險源的種類、數量、位置);
(2)應急機構發生變化;
(3)應急裝備、設施發生變化;
(4)生產裝置、儲存設施等發生變化;
(5)應急演練評價中發生存在不符合項;
(6)法律、法規發生變化。
應急預案的修訂由應急指揮辦公室根據上述情況的變化和原因,向公司領導提出申請,說明修改原因,經授權后組織修訂,并將修改后的文件呈送給相關部門,修訂后應重新備案。預案修訂應建立修改記錄(包括修改日期、頁碼、內容、修改人)。
附圖1:公司地理位置圖
附圖2:企業環境風險源平面圖
附圖3:企業周邊水系及敏感保護目標分布圖
附圖4:企業事故污染物內部控制圖
附圖5:風險監控預警及應急監測圖
附圖6:應急救援組織體系圖及聯絡表
應急救援組織體系圖
應急救援組織體系聯絡表
應急指揮機構成員單位 | 姓名 | 應急指揮機構職務 | 聯絡電話 |
總指揮 | 范澤輝 | 應急指揮小組組長 | 139-1574-4299 |
副總指揮 | 張旭濤 | 應急指揮小組副組長 | 136-1157-5734 |
通訊聯絡組 | 費志榮 | 組長 | 139-1150-5238 |
治安警戒組 | 穆志高 | 組長 | 183-6279-9232 |
應急消防組 | 居東棟 | 組長 | 130-5237-4946 |
何剛 | 組員 | 159-9598-5152 | |
應急處置組 | 陸敏 | 組長 | 152-5013-3839 |
常菁唯 | 組員 | 186-5253-4237 | |
醫療救護組 | 史諾瑩 | 組長 | 159-9549-3337 |
薛蓮 | 組員 | 158-5000-3529 | |
后勤保障組 | 薛廷虎 | 組長 | 138-6256-7956 |
24小時值班報警 | 0512-66072662 |
附件1:環評及驗收批復
附件2:危險廢物處置合同
附件3:應急監測協議
附件4:安全標準化證書
附件5:營業執照
附件6:公司危廢經營許可證
附件7:應急救援互助協議
附件8:應急處置卡